本书立足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背景,从教育与扶贫相结合的角度,聚焦当前社会关心的教育扶贫热点与重大现实问题,并对我国教育扶贫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关键政策、重大行动、突出问题和典型经验等进行系统阐述,目的是通过有理有据、由面到点、深入浅出的描述与分析,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呈现我国教育扶贫开发伟大实践的整体图景和独特经验,总结我国教育扶贫研究与实践的新问题、新思路、新经验。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做中国教育扶贫的先行者(代前言)
王文静
王文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学习科学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贫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有关贫困的探讨早已从最初的政治经济学层面上升到了哲学、社会、文化等层面,涉及财富、人权、自由、正义、公平等话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消除贫困,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人权与社会发展组织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1992年12月22日,为唤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动员各成员国采取具体行动宣传和实施扶贫开发,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确定自1993年起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经国务院批准,我国自2014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定为17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首个目标。然而,由于贫困形成机理的复杂性和反贫困工作的艰巨性,贫困仍然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头号公敌。世界银行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标准,全世界目前仍有7.02亿人(占全球人口9.6%)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世界贫困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不断推进下,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实践活动,在短短30余年的时间里实现了7亿农村贫困人口的大规模脱贫,用实际行动充实和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除贫穷”的判断,也为世界消除贫困事业贡献了独特的“中国经验”。2005年10月,时任世界银行行长的保罗?沃尔福威茨来中国考察扶贫开发情况时说,近30年来,东亚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涉及人口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财富增长,如果没有中国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其数亿贫困人口的减少,这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贫困仍然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按照人均年纯收入2800元的标准(2010年不变价),截至2015年底,我国仍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832个贫困县,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另外,经大规模的社会观察与深入调研我们发现,与30年前集中体现为“温饱”问题无法解决的贫困相比,新时期的贫困问题更加隐蔽、尖锐与深刻,呈现出绝对贫困现象减少、相对贫困现象增加,县域贫困现象缩减、集中连片的区域贫困增加,新增贫困人口减少、贫困人口代际传递概率增大以及物质贫困得到有效缓解和精神贫困不断加剧等显著特点。
十八大以后,随着中国实力在世界范围的增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不断加快,为了全面消除贫困,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目标,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工作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反贫困战略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空前的拓展。2015年底,为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脱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六个精准”的要求下,科学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与以往强调单一经济视角,主要依靠救济、帮助和转移支付等方式来实现脱贫的“输血式”生活救济型扶贫不同,“五个一批”工程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角度来透视贫困问题,是一项融合了经济增长型扶贫、公共服务型扶贫、能力增进型扶贫和救济型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为中国综合性反贫困发展战略的实施翻开了新的篇章。
贫困人口综合素质较低既是贫困的原因,又是贫困的结果。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恶性循环机制。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途径。19世纪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没有教育,一个人就会注定贫困。穷人不能给他们的子女留下任何技能、任何知识。近半个世纪以来,有关贫困的理论研究与反贫困的实践行动进一步证明,如果父辈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都较低,其子女再次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也较大。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提出“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为通过教育阻断贫困恶性循环与代际传递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其著名的《人力资本投资》(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一文中,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贫困地区落后的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源的匮乏而在于人力资本的不足;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转换,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之后,随着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进一步肯定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把教育作为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迅速摆脱贫困状况,也选择了教育先行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教育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9年至今,中国的教育扶贫经历了以工农教育、初等教育、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远程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等不同阶段和类型的以教育为帮扶重点的阶段,在普及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改善乡村教师生存和发展状况、加强贫困地区成人培训与扫盲和推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所以,教育扶贫的力度和速度都亟待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影响日益深刻,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门也迎来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口,教育扶贫需要在完成普及、丰富、提高等“老任务”的同时解决各种新问题。总之,在推动中国教育体系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提升与均衡发展是构建公平、开放、多元的中国基础教育新格局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也是摆在中国教育扶贫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2013年7月29日,为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关于教育领域的目标任务,加大教育扶贫开发的力度,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农业部发布《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又单独或联合发布了一系列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领域的教育扶贫政策、文件、实施方案或支持计划等。2015年,国家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为精准帮扶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依托国务院扶贫办“五个工作平台、六项扶贫行动、十项精准扶贫工程”的战略部署,教育部进一步会同相关部委发起教育精准扶贫的“十大行动计划”。多项旨在保障贫困学生教育权利的超常规政策举措纷纷出台,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跨越由经济、社会、地理、文化、民族等原因造成的阶层壁垒继续扬帆远航,提供了切实有力的保障。
在政府主导的教育扶贫“组合拳”不断打出的同时,由个人、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教育扶贫行动也蔚然成风。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奖初评结果显示,在23个机构和个人入围的初评候选名单中,相当部分获奖者在教育扶贫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由此,在教育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千军万马齐奋进,百舸争流向未来”的立体化教育扶贫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的背景下,中国教育扶贫的实际成效如何,是否真正发挥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在努力实现这一使命的过程中,中国教育扶贫走过了哪些发展历程,遵循哪些理论与实践路径,有什么独特的经验、模式或教训?特别是,作为国家扶贫开发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如何与其他领域的扶贫,如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技术扶贫、信息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减灾扶贫和医疗扶贫等进行协作与有效配合?抑或,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扶贫实践有什么借鉴?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迫切需要更多来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回应。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发源地、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的地位。一百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和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勇为时代先锋,矢志报国为民。一代又一代的北师大学子用他们的青春和理想铸就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打赢中国教育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勇于担当,做教育扶贫的先行者,是北京师范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2015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作为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教育扶贫的高水平研究机构获得批准成立。中心定位于打造中国教育扶贫智库,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支持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摆脱自身贫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劳动者;重点围绕“三个任务”开展工作:一是开创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扶贫理论研究,建设中国教育扶贫智库;二是面向贫困地区,开展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工程;三是搭建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交流平台,引领中国教育扶贫事业发展与创新。2015年9月29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成立暨“托起未来之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专项基金正式启动。
《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扶贫研究中心在智库建设方面的第一个研究成果,也是拟按年度出版的中国教育扶贫系列报告中的第一本。全书由总报告、政策进展、特别关注、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五个部分及附录组成,目的是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85年以来的教育扶贫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关键政策、重大行动、突出问题和典型经验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勾勒中国教育扶贫开发伟大实践的形态、特点、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能够作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蓝皮书系列的一员获得顺利出版,是本书编委会全体成员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教育扶贫蓝皮书策划和编写的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教授、校长董奇教授、副校长周作宇教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等领导给予了很多的指导和帮助,在此我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2016年10月15日,我国第三个“扶贫日”来临之际,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为组长,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理事长、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翟博,上饶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华东师范大学常务副书记任友群教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研究员,山西省扶贫办原主任刘昆明等为成员的专家组,对《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进行鉴定,一致认为本报告立足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背景,聚焦教育扶贫领域,对教育扶贫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视角独特、思路清晰、论证可靠、突出创新,在适应国家教育精准扶贫需要,推动中国教育扶贫话语体系建设,引领中国教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向世界贡献中国教育扶贫的独特经验等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我们对诸位专家的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和经验等各方面条件所限,《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难免出现纰漏,敬请学界同人不吝赐教!
2016年10月15日
司树杰,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同等学力)研修班毕业,原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中管干部),现任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扶贫开发、国际扶贫交流和农村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曾任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司长、党组成员等。主持和参与起草多项扶贫开发领域的政策性文件,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学术造诣。2009年5月获“中央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同年12月荣立个人三等功。
王文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主任等。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学习科学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等20余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研究领域论文60余篇;撰写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著作、教材等10余部;荣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著作类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李兴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育扶贫。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项,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职业教育科研新进展(2012~2013年)》等学术著作多部。教育扶贫蓝皮书摘要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做中国教育扶贫的先行者(代前言)【王文静】/001
Ⅰ 总报告
1 公平正义:教育扶贫的价值追求【李兴洲】/001
一 教育扶贫的内涵解析/002
二 教育扶贫体现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006
三 建立健全促进公平正义的教育扶贫机制/008
2 中国教育扶贫发展与挑战【王文静 李兴洲 谢秋葵 赵晓晨】/012
一 中国教育扶贫的发展历程/013
二 中国教育扶贫取得的成就/030
三 目前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与挑战/041
Ⅱ 政策进展
3 教育扶贫政策和重大行动【周秀平 赵 红】/053
Ⅲ 特别关注
4 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秦玉友 李 维 曾文婧 史志乐 周 月】/100
5 贫困县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李 维 曾文婧 秦玉友 周 月 史志乐】/144
Ⅳ 专题研究
6 职业教育扶贫:发展与创新【李中国 黎兴成 肖 珊】/168
7 大学生资助:政策演进与经费投入【曲绍卫 范晓婷 纪效珲】/194
Ⅴ 案例分析
8 寒门学子,逐梦翱翔——国华纪念中学办学探索【李思吟】/234
9 巴西家庭补助金项目: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在教育扶贫中的应用
【司树杰 赵 红 刘丽娟】/250
Ⅵ 附录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60
11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摘要)/281
12 国家确定的832个贫困县名录/294
13 教育扶贫蓝皮书《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鉴定意见/302
14 后 记/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