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吉首大学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立人读书沙龙”文章精选集,共收入读书沙龙活动开展一年来的嘉宾讲座整理稿10篇,以及部分读者反馈文章、读书访谈、新闻简报。书中更多的是师生对自己所读的作品的感悟和分享。
几年前,受学校委托,我组织并担任了“立人”教育体系的起草工作。这是学校形象建设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这个体系形成的小册子出来以后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外专家、学者的认可。
几十年来,中国大学在知识传授方面无可非议,可是,在知识创新方面就不尽如人意。这仅仅只是从大学教育功能的一个方面来看。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缺失就更多了。当前大学的病态集中表现为“技能化、市场化、功利化和实用化主导一切,效益统揽一切,盲目跟从潮流”(《大学沉思录》,丁东等主编)。大学成了学生纵情喧嚣的名利场,而不是静心修性的洗心地。诸多教育家和社会人士已经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高分低能、高校低质且不说,最大的失误还在于情怀、意志、品格、素养、理想等养成方面严重缺失。即便是思想品德教育,也常常流于口号,毁于教条,不接地气,空洞乏味。古今中外对教育功能的论述汗牛充栋,其中教育最大之功能就是“育人”,通过“育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说得非常清楚。道者,真理、道理也。这里既包含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也包含社会人生应该遵循的各种基本理念、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甚至还包括人格、意志、精神等方面的建构,可是,这一切在急功近利的风潮中被冲击得一塌糊涂。
在国外,从苏格拉底的大学理念到雅斯贝斯的大学理念,都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人的自由思想之获得、自由精神之建构,以及仁爱之心、宽容之怀、奋斗之志、坚强之意的培植和养成。不以一得为意,而求一世之和谐全面发展。
胡建文主持的“立人读书沙龙”正是秉承学校立人教育的主旨,聘请各方导师,为学生开办的提升思想品德和提高视野心胸的“思想集散地”。
两年来,“立人读书沙龙”共举办了28期。讲座内容丰富生动,既有对“忠孝仁义”传统文化的解读,也有“互联网思维”新思潮的传布;既有对文学类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的品尝,也有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学术探讨;既有关于人生社会入世的现实经验交锋,也有哲学玄思妙想出世的心灵愉悦。读书沙龙成了吉首大学最具魅力的精神思想高地。
在这里,所有人都放下了喧嚣浮躁,撇去了急功近利,放松了被“目的”绷紧的神经,获得一种“禅定”般的定力,漫游在思想的河床上。如此妙境,便是大学境界,是孔子所言“如坐春风化雨”中的化境。
如此下去,心灵便可在更加柔韧的天地拓展,思想也可拥有天空般宽广的境地。意志、格调、境界和理想虽不能养成于朝夕,但滴水穿石般的一点点提升,一定可以汇聚成浩瀚人格。
一个沙龙,在一所地方大学坚韧地运行了两年,她就像一朵开在深山里的茶花,香溢群山,芳菲万里。
祝福她常开不败,沁脾入心,涵养天下英才。
第一辑 特别推荐
青春作伴
第二辑 读书讲义
读《论语》,悟人生
话语的表达
读卢梭的《漫步遐思录》
读书与做人
余秀华和她的诗歌
历史是一条河
海子其人其诗
第三辑 名师访谈
读书是大学生的使命
谭五昌:海子的精神知音
第四辑 征文佳作
窗前明月枕边书
书香墨韵绕指尖
世界的意义不在世界中
写给“立人”读书沙龙的情书
书香素默,岁月安然
读书,让生活成诗
同行
在书香中品味深刻
愿美景能与良辰同在
灯下草虫鸣
第五辑 沙龙回眸
田茂军教授作客首期立人读书沙龙谈读书
……
第六辑 沙龙反响
《立人读书沙龙(2015年卷)》:
青春作伴
——沈从文与丁玲的故事
◎张建永
一、京城小将
在徐志摩大力抬举沈从文之前,其实还有一个当时没有什么名气,但是正在编刊物的青年,给予了沈从文从事创作的信心。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左翼作家的胡也频。在见到他之前,沈从文主要在《晨报副刊》发表了《公寓中》《一封未曾付邮的信》《遥夜》《三贝先生家训》等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令人汗颜,顶多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小小一步,前路究竟怎样,还未可知。饥寒交迫依然在威胁这个湘西人。他一边在展开梦想的翅膀,不停地进行创作;一边也在考虑生计问题,填饱肚子成了一个绕不开的大问题。再去当兵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在北京待下来等待时机。那么学什么手艺呢?这倒是十分苦恼的事。在湘西,他除了能够看点书,把枪打响之外,别无长技。他想到家乡比较时兴的照相馆,像变魔术一样,能够将人的像从活人身上拓下来。能不能学一学这个?他在报纸广告中发现了照相制版学校招生的广告,大学进不了,进这个学校学学手艺,先保证活下来,半工半读也是个好办法。
正想到这里,门外有人敲门,他以为是大学那帮朋友。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两位和自己一样年轻的朋友。其中一位颇为英俊。他问道:
“你就是沈从文先生?”
“你们是……”
“我们是《京报民众文艺》的编辑,我叫胡也频,他叫项拙。”
“啊,没想到是你们,里面坐。”沈从文看到这么年轻的编辑,心想这倒是怪事,他们怎么到我这里来。
一进屋,胡也频就说:
“你上次投寄给我们的《狂人书简》今天发表了,我们专门给你带来了,你看看。”
三月的北京依然寒冷,天空还是灰蒙蒙的。听到这个消息,沈从文心情好得仿佛看到了灿烂的阳光。他接过散发着墨香的刊物,欣喜若狂地仔细看起来。
“不知道我们可不可以坐下来?”胡也频调侃地说。
“啊,对不起,只顾自己高兴了。”他赶忙搬过椅子说,“你们坐,我打点开水来。”
这一坐下来,三个羁旅天涯的年轻人因命运和共同的爱好,一聊就是大半天。从他们的谈话中,沈从文知道胡也频是福建福州人,曾在烟台海军预备学校读书。后来学校解散,这个海军学生就漂流到北京,当时他叫胡崇轩。三个年轻朋友都怀有一份理想,像一片树叶一样,随风飘落在古老的北京城,相同的年龄,几乎相同的命运和爱好,使得他们在冰冷的异乡,找到能够给心灵互相取暖的同伴。第二天,他们又来到沈从文住地,呼吸着北方的冷空气,喝着从隔壁水房打来的白开水,文学、故乡、朋友、新闻等一切碰到嘴边的话题,都被他们展开,轰轰烈烈地讨论下去。沈从文从胡也频的谈话中,感受到这个福建海军学生身上一股真纯、果敢、热情的青春气息。虽然两人性格差异很大,但是沈从文非常喜欢这种执着较劲、快乐认真的青年伙伴。他的性格与湘西伙伴有很大区别。湘西人与外地人相比相对内敛、含蓄,不善于主动表露感情和观点。胡也频的个性和他正好形成了互补,加上他们在很多问题上情投意合,青春作伴使孤独的沈从文在北京找到了友情依托。仅仅一个星期,一个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会面发生了。三个当事人在那时怎么也无法想象的现代文学史上伟大作家之间最大的悲喜剧就此拉开了序幕。
那天,沈从文正坐在书房创作,倦意袭身,他向后仰仰身子,舒展下筋骨,目光从书案抬起穿过窗棂,看见庭院里一片残雪。突然,胡也频熟悉的声音从大门外传来:
“从文,从文,来客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