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著,孔庆东主编的《道德经(精编)/品读经典》讲述了:老子之言,博大精深。世人读之,各有所得。哲学家以之洞悉天道,军事家以之参透兵机,政治家以之安邦定国,大志者以之建功垂名,淡泊者以之养生延年……它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自然与人生的真意唾手可得。
老子著,孔庆东主编的《道德经(精编)/品读经典》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全书共81章,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方面,被后人尊奉为齐家、治国、修身、为学的宝典,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一音本章讲述了老子的辩证法和自然主义思想,意在阐述事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也表达了功成不居故功勋永在的自然主义思想。
本章分两层。第一层集中阐述辩证法,列举美与恶等八事.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反的关系不断地变化运动。因此一切事物及其价值判断也不停地变化着。
第二层讲圣人行事。老子将辩证法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指出“有为”和“无为”,“有言之教”和“不言之教”,也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圣人是依照客观规律行事的人,他们顺应自然.有所作为,而不强作妄为.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圣人功成而不居功自傲,所以功勋永不磨灭。老子认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处无为之事”主要强调法治,“行不言之教”强调的则是德治。只有实现法治和德治的高度结合。不偏废任何一方,才是人类和平及人生幸福的保障。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活学活用,对圣人修身和治国也至关重要。可以这么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方法论,也只有真正体悟大道的老子才能揭示出这一哲学方法论。
天下皆知关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美:一切美好的事物。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丑陋。王弼注:“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
”已:通“矣”。
善:善良。王弼注:”善不善犹是非也。”故有无相生: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故,所以。
难易相成:难和易互相形成。长短相形:长和短是相对显出的。
倾:同“盈”。
音声相和:音和声相互调和。音,合奏的乐音。
声,单一的音响。
前后相随:前与后互相追随。
天下人知道了美好的事物怎样成为美好,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知道了善良的事物怎样成为善良,就明白了什么是不善良。所以,有形与无形互相生成,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相对显示,尊与卑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调和,前与后互相追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咸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就治身而言,圣人指体悟大道、返璞归真的人;就治国而言,圣人指理想的统治者。这是老子理想中”与道同体”的典范。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河上公注:“以道治也。”不言之教:不使用言语的说教。河上公注:“以身师导之也。”作:兴起、发生、创造。河上公注:“各自动作。”不辞:不推辞。河上公注:”不辞谢而逆止。”生而不有:产生了万物却不自己占有。河上公注:”元气生万物而不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