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亲子关系互动的最佳示范
推荐序2 那些红豆冰老师教我们的事
推荐序3 最亲近孩子的亲子教养书
自 序 永远住在孩子国
Chapter 1 人本理念,以孩子为师
人亲土亲:人际互动,永远从家庭开始
心贴着心:运用同理,站在孩子的立场说话
温暖接纳的环境:真心地互动,倾听孩子的声音
太亲近易生侮慢之心:依孩子的个性,选择有效沟通方式
论理谈情说爱:身教,为孩子示范如何尊重人
Chapter 2 亲子关系,努力营造
不应有恨:让孩子心中充满爱,建立对人的信赖感
缺席的爸爸:建立男性认同,父亲是最好的模板
老祖母法则:间隔安排不喜欢和喜欢的事,提升效能
稳定的爱:花时间,给孩子持续且优质的陪伴
手牵手:维持良好的婚姻关系,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
让小孩儿成为小孩儿:别急着逼孩子长大,只需要让他做自己
都跟你说不是了:尊重孩子,等待他慢慢长大
在困境中的孩子:和孩子情绪同步,建立深层亲子关系
不要打扰我:学习尊重孩子,打断他前先预告
再给我一次机会:轻量处罚,给孩子补救的机会
骂自己的小孩儿给别人听:花时间陪伴、说理,才是教育之道
Chapter 3 孩子的情绪,用心体会
当然可以生气:允许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关于无助:孩子的情绪,常隐藏着他的需求
婚姻咨询:引导孩子在生活中适当地表达情绪
等:耐心等待,给孩子畅谈的时间及空间
可以原谅我吗:说谎,是人生必经过程,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孩子的情绪控制:做好情绪教育,营造个人与社会间的和谐气氛
解放压抑:有发脾气的时间,才能学习表达、掌握情绪
消融害怕:模拟想象游戏,帮助孩子掌控自己的情绪
Chapter 4 人际互动,从小处培养
一个红茶杯的社交量:测试孩子的社交容忍量,找到与人互动的节奏
我喜欢少女时代:制造共通的话题和孩子互动、沟通就不是问题
天真女孩与害羞男孩:以孩子的步调,优雅地融入群体
浓情巧克爱:教孩子自立、感恩,培养独立与自主
千般难解潜规则:了解社会规范,帮助孩子适应社会
独孤王子:演练应对方法,陪孩子走过人际低潮
不要不理我:积极处理,终止孩子间的关系攻击
君子之交:认识、接纳、喜欢自己,展现自己的优点
开不起玩笑:会让别人难过的,就不是玩笑
Chapter 5 演练,家庭教战守则
天生慢活1:鼓励比责骂更能让孩子主动完成作业
天生慢活2:简单、收纳整齐的环境,让分心的孩子专心
搞不清楚状况:先理清冲突过程,才能提升社交技巧
说到做到:尊重自己说出来的话,孩子才会认真看待
爱的处罚:处罚加肯定,双管齐下效果加倍
严厉的爱:调和温柔与严厉,让孩子在关爱中自然进步
莫名其妙被处罚:先跟孩子厘清原因,再执行处罚
难道我一无是处吗:维持优点和改掉缺点,同等重要
适性学习:先培养出兴趣,再鼓励孩子追求梦想
增强物的种类:灵活运用增强物,改善孩子的行为
相亲相爱:人际互动,永远从家庭开始
我现在的工作地点在巷弄里面,这实在是因缘巧合的结果。
某一天早上,一位拖着菜篮车要去买菜的老奶奶(看起来约70岁),叫住了正要开门的我,讨论她妹妹的恐慌症,还有她弟弟对健康的过度焦虑。
某一天早上,一位网络上的朋友拿着咖啡来跟我们结缘。我们从她身上了解到很多家长与老师沟通的小贴士,还有附近学校的状况。同一天下午,她带着孩子过来跟我打招呼,我很高兴看到她的两位公子。
有时候,熟识的家长得空,就过来聊聊。远从外地来的家长,可以有个比较自在的空间让孩子游戏,还能向我们咨询……
甚至,有一次,我跟孩子一边游戏,家长一边切水果,我们玩着、吃着,不像在治疗,反倒像在开派对!
我好喜欢这种“人”的感觉,我盼望这种“家”的味道很久了。我也很感恩,许多人一起努力,让心理治疗所能开始运作。
我从喧闹的医院,花了一些时间,走到僻静的巷弄。看着家长、孩子自在的表情,我知道,我走对了地方。
我脑海中理想的家,是可以安心依靠的地方。家人彼此支持、不争吵,相互鼓励、少责备。每个人都能自在悠游,又不损及他人的舒适。沟通顺畅,也能谈心,一同面对属于家庭的问题,大家一起成长。
那么,营造家的感觉,就是我工作的重点之一了——不论是真实的家,还是在治疗所的家。我不讲刺激孩子的话,例如,“你这样下去就完蛋了!”我会说:“你讲难听的话,别人听了会不高兴,对你也不好。”然后,我善用鼓励:“你已经在忍耐了,很好!”这个过程,家长都在一旁陪伴,共同学习。
在家里,有正面的情感,容易酝酿出正面的思考以及产生正面的互动方式。大人之间的正向对话,孩子听后会慢慢内化成自己的逻辑。大人之间的良善互动,孩子可以从中学习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孩子不易被挫折击倒,因为有坚强的依附与深厚的安全感,孩子了解自己,所以不易被左右。
人际互动,永远从家庭开始。
心贴着心:运用“同理”,站在孩子的立场说话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虽然被尊为是人本治疗学派的创始人,但他很清楚地表示,他无意“创造”一个学派,也不是一定要心理学相关工作者将他的话奉为准则。在所有心理治疗学派中,他是少数几乎不强调治疗技巧的人,勉强有的话,就是“同理”。
严格来说,同理,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一种态度。我很关心你,想要了解你,所以我把我对你的了解告诉你,让你确定对不对。
英文谚语,有设身处地(putyourfeetinmyshoes)这种有趣的讲法,大陆把同理解释成“换位思考”,也非常传神!
对正在累积人生经验、学习掌握语言的孩子来说,同理,极其重要。善用同理,可以增进他们对自己的了解,以及能用更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更棒的是,从出生到老,这种方式都有帮助,就像我们一出生,就需要被关心一样。
对比较小的婴孩,他看着你笑,你就会看着他笑,这就是同理。他一哭,你马上知道他有什么需求,帮他解决,这就是同理。
孩子正在发展语言能力,帮助孩子命名、讲出他心里的话,如“你想吃冰激凌”,这也是同理。
等到孩子会表达情绪了,了解他“因为妈妈不让你吃,所以你很生气”,这是同理。
我们不断猜测,用简单清楚的口语表达,企图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也了解了自己,更学会了好的表达,为情绪管理建立好的基础。
记得,是“简单清楚”的同理。我们大人对孩子说话,往往太哕唆了!
譬如,“哭什么哭?我比你更想哭!你到底在难过什么?有什么好难过的!电视节目每天都会有,今天没有了,明天也可以看到啊!奇怪,哭什么哭……”这样的讲法,虽然提及了孩子的心情,但是流于发泄大人的情绪,并没有去“感受”孩子的情绪。
其实,只要简单清楚地说,“你没看到想看的节目,你很难过”。轻拍孩子,等待孩子说他想说的话,收拾他自己的伤心,帮孩子擦眼泪,不一定要再多说什么,这就是非常好的同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