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通俗经济学》,通过把亚当·斯密的幸福和谐概括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整体而协调的满足,把主流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倒序地置于幸福和谐的框架之下:幸福和谐的实现商品的生产与获得收入的获得与增长幸福和谐的效果评价,并尝试提出解决幸福-收入悖论之对策。以简短的篇幅、通俗的语言和对话交流的方式,让科学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专业的经济学术语与完整的经济学原理,以幸福和谐为主线回到生活、指导生活。
(1)本书的内容系统详尽,主要以文字而不是数学展开,内容简明易懂,适合自学;
(2)将主流经济学纳入到亚当·斯密意义上的幸福、和谐视角下来考察,令人耳目一新。
易的角度分析影响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因素和机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劳动报酬占比偏低以及占比不断下降的原因。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经济体同样出现了劳动报酬占比降低的现象,是否意味着全球化与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之间不是独立的?如果贸易结构会对劳动者报酬占比产生影响,那么全球化进程是否是造成劳动报酬占比降低的主要因素?中国入世以来积极融入全球化,作为全球第一大出口方,是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但是为什么生产iPhone的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却不足以使他们购买iPhone手机呢?在当今全球经济形势,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大环境下,如何怎样才能让中国的劳动者获得更多的收益呢?
针对上述几个问题,本文通过10个章节的内容来详细讨论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第一章,导 论。当前国际贸易结构变化和劳动者报酬占比发展趋势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意义,现有的文献研究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方向。在上述现实背景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最后提出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第二章,贸易与收入分配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首先,简要梳理了收入分配的基础理论,由此引出劳动者报酬占比有关理论的内涵与意义。其次,通过整理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文献,明确贸易结构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角度。再次,对国内外现有贸易与劳动者报酬占比影响机理的文献进行综合梳理,掌握本文研究领域的最新前沿和研究路径。另外,从贸易理论对收入分配影响理论的演进方向可以判断,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遵循分工不断深化的特征,而劳动者报酬占比理论的发展脉络越发突出要素生产力异质性的重要性,所以贸易结构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机理将围绕生产要素异质性的角度进行深度融合与发展。这也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参考意义。
第三章,传统贸易结构理论与劳动者报酬占比分析。为了系统性地厘清贸易理论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机理,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传统贸易结构理论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且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详细论证了传统国际贸易结构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主要结论为,传统贸易理论基于单一劳动生产要素或劳动要素不可移动的假设条件下,贸易结构对劳动者报酬占比没有影响,劳动者报酬占比相对稳定。
第四章,新贸易结构理论与劳动者报酬占比分析。本章是在上一章节的基础上,在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内贸易理论等新贸易理论框架下,贸易结构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机理进行梳理,用理论模型深入分析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机理,重点突出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在解释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动方面的差异。主要结论认为,新贸易结构理论放宽了资本要素不流动的限制,并对劳动生产要素的异质性提出了假设,更加符合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现状。所以在理论上论证了新贸易结构对劳动者报酬占比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贸易结构与劳动者报酬占比的经验观察。本章以经验观察的方式,分别对OECD等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金砖发展中经济体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贸易结构与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经验观察得到两个主要结论:一是从世界经济的角度,全球不同经济体的实例论证了贸易结构的发展与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化存在相关性的可能性;二是贸易增长与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动主要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第六章,贸易的要素结构对劳动者报酬占比影响机理与实证。首先,跨国企业积极推动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要素、中高级技能水平劳动要素和中低级技能劳动要素在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中的国际分工方式取决于要素创造增加值的能力。三种要素在全球价值链中创造增加值的能力存在不同,因而获得不同的贸易收益,从而导致生产率高的资本要素和中高级技能水平劳动要素获得更多的要素报酬,而生产率低的中低级技能劳动要素获得更少的劳动者报酬。其次,在全球普遍降低资本流动性管制的背景下,资本要素的流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使资本在劳资关系中处于更加强势的地位。而不同劳动要素的流动性存在差异,中高级劳动力的流动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均高于中低级劳动力,是造成中高级劳动力要素获得较高劳动报酬占比、中低级劳动力要素获得较低劳动报酬占比的主要原因。对于中国而言,尽管中国入世以来不断改善劳动要素结构,培育了大量的中高级劳动要素,但是整体劳动要素水平仍旧以中低劳动力为主,从而对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所获劳动报酬占比偏低做出了合理解释。此外,利用世界银行的实证数据显示中国对外出口行业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高技能劳动力获得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与劳动力产出占比的匹配度较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劳动报酬占比与劳动力产出占比的匹配度较低。
第七章,贸易的税收结构对劳动者报酬占比影响机理与实证。第一,通过简单的理论模型可以论证,关税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影响资本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对要素的替代性产生影响,论证了税收结构对劳动报酬占比变化的相关性。第二,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口关税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其中关税升级现象和偏向技术设备的关税政策具有技术偏向性,造成鼓励企业通过进口设备替代劳动力的效应,是入世后国内劳动要素劳动报酬占比降低的重要原因。第三,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偏向资本规模较大的外资和国有企业的差别待遇,相对损害了私营企业等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出口利益,拉大了不同性质企业、不同区域间出口企业的出口效益差异,进而拉大了劳动者报酬占比差距,证明了出口退税政策对劳动者报酬占比产生的负面影响。第四,加工贸易政策是国内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具有轻资产的轻工业结构以及低附加值生产活动的特点,造成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劳动报酬占比相对较高但难以提升的困境。第五,中国加入《信息技术协定》关税削减以及加工贸易政策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但是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替代简单劳动、资产要素回报率偏高的特征,体现出技术进步偏向性,对中国劳动者报酬占比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八章,贸易的所有制结构对劳动者报酬占比影响机理与实证。首先,宏观和微观数据显示,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外贸易中,外资企业是最重要的出口企业,劳动者报酬占比始终最高。内资企业劳动报酬占比较低,但是平均工资增资幅度较快。其次,外资企业的高生产技术、高薪吸引高技能人才、轻资产业务以及在出口过程中的垄断地位和马太效应,是外资企业劳动者报酬占比偏高的主要因素,并对内资出口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压低了内资企业劳动者报酬占比。再次,内资企业通过利用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工资吸引高技术人才,以及国有企业在内资企业中具有的资本规模、技术能力和高技能人才等因素,使得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逐渐提高,但仍旧低于外资企业的水平。此外,发达经济体为主的跨国公司在跨国运营的过程中,受到发达经济体内部劳动者权益保护组织关于国际劳工标准和社会责任的要求,通过规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劳动者环境保护力度的外生机理,以及东道国经济发展对劳动者保护的内资机理,导致东道国的劳动者保护水平逐渐提高,并趋近于投资母国的水平,最终提高了东道国的劳动者报酬占比。最后,从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和投资来源地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实证结果显示,投资来源地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以及投资流量占比,与中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呈正相关,而中国入世对国内投资的冲击与中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负相关。
第九章,贸易的模式结构对劳动者报酬占比影响机理与实证。跨国企业在推动全球化的进程中,建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融合机理,其中外包模式、模块化生产和任务贸易等贸易模式造成中间品贸易规模快速扩张,对全球贸易结构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从理论上看,中间品贸易模式在理论上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外包模式对发包方劳动者报酬占比产生负面影响,对接包方劳动者报酬占比产生正面影响;模块化生产是资本偏向性的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报酬占比产生负面影响,但模块化生产会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而产生工资俱乐部效应,提高集群内和当地的工资收入水平。从整体看,中间品的进口和出口分别对劳动者报酬占比影响起到抑制和促进作用。此外,通过全球主要贸易经济体的增加值数据库的实证检验,证明了中间品贸易的贸易模式对劳动者报酬占比产生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本方对外出口中,本地含量越高,劳动者报酬占比越高;进口中间品会降低本方劳动者报酬占比,出口中间品会提高本方劳动者报酬占比;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本方中间品在全球中间品贸易的比重)越高,本方劳动者报酬占比越高。
第十章:总结及政策建议。本章在前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将贸易结构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机理做了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首先,全球化进程中,资本要素、中高级劳动要素和中低级劳动要素的生产率和流动性上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不同要素收益差距的拉大,导致在资强劳弱和中低技能劳动要素为主的整体格局下,劳动报酬占比偏低。其次,进口税收、出口退税机制和《信息技术协定》关税削减在理论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技术偏向性的特征,造成劳动报酬占比的下降,而加工贸易政策使从事加工贸易企业的劳动报酬占比偏高,但难以增长的两难困境。第三,中国国内不同所有制的贸易企业的劳动报酬占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主要产生抑制作用,而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劳动报酬占比同样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导致中国整体劳动报酬占比偏低的结构。但是,发达经济体劳工团体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推动的国际劳工标准和跨国公司国际社会责任,通过经济发展的内生性机制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外生性机制,对中国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第四,跨国企业通过不同的贸易模式,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导致中间品贸易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全球贸易结构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中间品贸易模式在理论上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外包模式对劳动者报酬占比产生负面影响,模块化生产的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报酬占比产生负面影响,但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产生工资俱乐部效应,提高集群内和当地的工资收入水平。而中间品的进口和出口分别对劳动者报酬占比影响起到抑制和促进作用。此外,通过全球主要贸易经济体的增加值数据库的实证检验,证明了中间品贸易的贸易模式对劳动者报酬占比产生显著的影响。
虽然研究结果论证了全球化对劳动者报酬占比主要体现出负面影响的机理,但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本质是强调经济的公平,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强调效率,不能片面在公平和效率间做单选题。相反,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重要性的前提下,通过提高中低技能劳动要素的生产率,实现包容性发展,避免让中国陷入劳动要素丰裕禀赋的资源魔咒中。因此,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一是在鼓励吸引外资的过程尽量避免简单的偏向性税收优惠政策,保证外商投资的可持续性,保证政府获得合理的税收用于提高劳动力要素的技能水平;二是改善和规范出口退税机制和退税金使用流程,保障民营企业享有出口退税权益;三是加大政府二次分配力度,通过加强公共教育类的服务投入力度,提高中低技能劳动要素的技能水平,提高全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四是谨慎使用针对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的税收减免政策,避免高收入要素获得实质财政补贴的情况,避免低收入要素群体向高收入要素群体转移支付的怪圈;五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的产业升级,提高对外出口的附加值,稳固和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整体地位;六是逐步取消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加大扶持落后地区,促进全国经济和谐发展;七是积极改善国内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外资企业通过技术转让和联合研发的方式,提高国内技术研发水平和生产率。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在研究视角上有较好的创新价值,从开放经济的视角下研究劳动者报酬占比和收入分配问题,较封闭经济视角下的研究更具说服力;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创新性,初步构建了贸易结构与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关系分析框架,即贸易的要素结构、贸易的税收结构、贸易的所有制结构和贸易的模式结构四个影响机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第三,本文在分析视角上具有创新性,突出强调全球价值链的新贸易理论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第四,数据创新,在实证分析和统计分析中使用大量,宏观、中观和微观数据,在微观企业数据上创新性地将工业企业数据和贸易数据进行整合,弥补了工业企业数据失真的问题;第五,研究方法有合理性,将中国入世作为重要因素考察;第六,借鉴比较政治学分析方法,利用案例分析反映劳工权益组织通过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渠道影响东道国劳动者报酬占比;第七,具有较高时代研究意义,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分析全球化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指出全球化与收入分配问题的本质,提出合理的建设性的建议。
贺金社,男,汉族,1959年10月出生,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工业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教授,负责教学、招生、就业、实验室、体育工作,并分管相应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