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8 元
丛书名: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国际经验、模式创新与风险控制”成果
- 作者:郭宏宇 著
- 出版时间:2017/8/1
- ISBN:9787514180350
-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299.1
- 页码:20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保障房建设不是全新的事物,其融资模式的各种创新也是基于历史与国外的经验,并保存着既有融资模式的痕迹。为此,《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国际经验、模式创新与风险控制》着重梳理了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发展历程,对公有住房和出租私房的融资模式进行了回顾,以剖析住房保障的融资模式如何从极度依赖财政走向极度依赖金融。
同样,《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国际经验、模式创新与风险控制》也梳理了典型国家的住房保障融资模式,并剖析这些国家的住房保障融资模式如何在我国的保障房建设融资模式中得到借鉴。
居住是基本的生活需要,为保证弱势群体的最低或基本住房需求,各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模式来保证最低或基本条件住房的可获得性。但是,无论以何种方式来实现住房保障,都需要获得巨额的资金并面对由此产生的风险。当政府从供给端实现住房保障时,问题就具体化为如何为保障房建设融入所需的资金,以及如何控制融入资金时产生的各类风险。
保障房建设不是全新的事物,其融资模式的各种创新也是基于历史与国外的经验,并保存着既有融资模式的痕迹。为此,本书着重梳理了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发展历程,对公有住房和出租私房的融资模式进行了回顾,以剖析住房保障的融资模式如何从极度依赖财政走向极度依赖金融。同样,本书也梳理了典型国家的住房保障融资模式,并剖析这些国家的住房保障融资模式如何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得以实现。
对于当前中国涌现的各类保障房建设融资模式,本书从制度演变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并预测其发展方向。保障房建设融资模式的演变无疑涉及各级政府、开发商、各类金融机构和受保障群体的多重博弈,但更重要的是制度成本问题。保障房建设融资模式的演变,反映为各方不断控制制度形成和维护成本的过程,当制度形成和维护成本已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新的融资模式便在成本无法控制之处产生,并进入新融资模式下的制度形成和维护成本控制过程。而在制度成本当中,谈判成本又处于核心地位,甚至决定着住房保障主要在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实现。
保障房是准公共品,必然受财政支持并带来财政风险,保障房建设依赖银行资金,必然会给银行带来违约风险与政策风险等金融风险,保障房建设融资具有庞大的规模,必然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潜在的冲击并带来系统性风险。本书以财政风险、金融风险与系统性风险为基本类别,将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中的各类具体的风险进行归类,并剖析各类风险演化为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机制。
本书在最后探讨了保障房建设融资风险的控制思路。对于财政风险而言,主要是防止住房保障职能的泛化,避免过度担保等“越位”行为;对金融风险而言,主要是审慎推动金融创新并在激励与监管之间取得平衡;对系统性风险而言,主要是确立审慎监管思路,实行结构化的风险控制政策并对保障房融资中的系统性风险给予必要的补偿。我们认为这些风险控制思路可以为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风险的监管提供一定的借鉴。
郭宏宇(1978.05—),男,吉林省通化人,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副教授,200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运行、财政金融理论与政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外交部、保监会等课题十余项, 独立出版专著一部,合作出版专著及编著20余部、教材1部。在《南大商学评论》、《银行家》、《保险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第一章 我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保障房建设融资
第二节 实物分配时期的保障房建设融资
第三节 过渡时期的保障房建设融资
第四节 货币化分配时期的保障房建设融资
第二章 各国住房保障实现模式及融资模式
第一节 美国的住房保障实现模式与融资机制
第二节 德国的住房保障实现模式与融资机制
第三节 日本的住房保障实现模式与融资机制
第四节 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实现模式与融资机制
第三章 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模式创新
第一节 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参与主体
第二节 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博弈模型
第三节 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 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制度演进
第四章 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典型风险
第一节 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财政风险
第二节 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金融风险
第三节 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系统性风险
第五章 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风险控制
第一节 财政风险的控制思路
第二节 金融风险的控制思路
第三节 系统性风险的控制思路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