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调查(总第8卷·村庄类第7卷·华南区域第7卷)
本书收录了广东省粤北下镇村、浙江省浙西新叶村及广东省粤北新岭村三个村庄的调查结果,分别从村庄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华南宗族村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画卷。
徐勇,男,1955年7月15日生,湖北省宜昌市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982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4—1987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获法学硕士学位;1993—1996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198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任教,198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2004至2012年5月任政治学研究院院长。201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2016年兼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
邓大才,男,1970年10月生,湖南省汉寿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兼分党委书记,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政治学会秘书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研究领域主要为小农问题及其方法论、产权政治学方面。
总 序【徐 勇】
凡 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
村庄类分序【徐 勇】
以房兴族:官商并举之族的分化与整合——粤北下镇村调查
第一章 陈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陈氏的由来和迁徙
一 系出舜帝,以国为姓
二 聚星义门,世系远播
三 因乱远避,入赣进粤
第二节 下镇陈氏宗族的繁衍
一 因水而兴:“沿江而下,落居开基”
二 因人而盛:“五年成聚,十年成族”
第三节 下镇村建制沿革
第四节 下镇村当下概况
第二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与降雨
二 地理地貌
三 水资源特征
四 土壤与耕作
第二节 人文自然
一 祖宗建筑:“陈氏宗祠”
二 人居建筑
三 神灵建筑
第三节 下镇村自然实态
一 自然观的变化
二 交通概况
三 民居与村庄布局
第三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土地占有
二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有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交换
一 族内交换
二 族外交换
第五节 产业
一 农业
二 商业
三 手工业
第六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七节 财产继承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
第八节 下镇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
二 经营
三 市场交换
四 分家
五 农民收入状况
第四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概况
二 人口概况
三 世代繁衍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
二 婚姻
三 家庭
四 邻里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房族理事会
二 祖尝会
三 老人会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缘分化
二 财富分化
三 职业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族外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族内救济
二 族内保护
第八节 下镇村社会变迁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宗族社会
二 集体化时期的宗族社会
三 改革开放后的宗族社会
第九节 下镇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交往
四 社会分化
五 社会保障
第五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第二节 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发家致富
第三节 文化习俗
一 婚丧习俗
二 节庆习俗
第四节 文娱活动
一 文化活动
二 娱乐活动
第五节 教育
一 私塾
二 学宫
三 社学与书院
四 崇文重教
五 新式学校
第六节 下镇村文化变迁
一 宗族文化的消解
二 宗族文化的复兴
第七节 下镇村文化实态
一 祭祖现况
二 拜神
三 教育
第六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主体
一 宗族权力主体
二 国家权力主体
第二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共同事务
二 房支共同事务
三 家庭事务
四 国家事务
第三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祖训
三 国法
第四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
二 管理
三 参与
四 监督
第五节 下镇村治理实态
一 村委会主导下的村治
二 小组与“片区”村治
三 宗族治理与村庄治理
下镇村调查小记
下镇村调查日记
耕读传家:重农兴学大族的延续密码——浙西新叶村调查
第一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叶姓由来与迁徙
一 封邑为姓说
二 渡江南下
第二节 新叶村由来与玉华叶氏繁衍
一 白夏叶的传说
二 玉华叶氏的繁衍
第三节 新叶村的建制变迁
第四节 新叶村当下概况
第二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自然气候
二 地理地貌
三 水资源
四 土壤与生产
五 交通道路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人文优势
二 族人的自然观
三 村庄的空间格局
第三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土地占有情况
二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同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分配
一 族内分配
二 家内分配
三 税赋分配
第五节 消费
一 宗族共同消费
二 家庭独立消费
第六节 财产继承
一 共有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
第七节 新叶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
第八节 新叶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实态
二 经营实态
三 村庄集体经济收入
第四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外盛里衰
二 崇智人多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九思会
二 华宗祀
三 义庆会
四 研折会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族内分化的表现
二 对分化的抑制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族外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社会救济
二 族内保护
第八节 新叶村社会变迁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新叶村
二 集体化时期的新叶村
三 改革开放后的新叶村
第九节 新叶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交往
四 社会分化
五 社会保障
第五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第二节 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发家致富
第三节 文化习俗
一 婚丧习俗
二 节庆习俗
第四节 文娱活动
一 干旱求雨
二 三月初三庙会
第五节 教育
一 教育形式
二 教育资助
第六节 新叶村文化变迁
一 传统文化的匿藏与消失
二 传统文化的复兴
第七节 新叶村文化实态
一 祭祖
二 上谱
三 三月初三庙会
四 教育现状
第六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政权建设概况
二 宗族治理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族务”治理主体:九思公
二 “堂务”治理主体:头首
三 “家务”治理主体:家长
四 国家治理主体:马步、册书与保甲长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全族事务
二 堂口事务
三 家庭事务
四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祖训
三 家训
四 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
二 管理
三 参与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教育
二 奖励
三 惩罚
四 官治
第七节 新叶村治理变迁
一 集体化时期的新叶治理
二 村民自治时期的新叶治理
第八节 新叶村治理实态
一 治理主体
二 治理方式
三 治理规则
四 治理过程
新叶村调查小记
新叶村调查日记
商学共济:“话事头”主导的宗族治理——粤北新岭村调查
第一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潘氏宗族的由来与迁徙
一 探源潘氏
二 为避战乱,先祖南迁
第二节 新岭开基卜筑
一 南埔罹难,官逼族迁
二 新岭发祖,开基卜筑
第三节 新岭村建制沿革
第四节 新岭村当下概况
一 姓氏与人口
二 村民小组情况
三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特征
二 地势地貌
三 交通条件与族人出行
四 水文与土壤
第二节 自然风水与宗族兴起
一 “七星伴月”的天象
二 “左旗右鼓、左狮右虎”的地理风水
第三节 建筑格局
一 十二座祠堂
二 宗族池圹
三 “四门归厅”式祖屋
四 祖庙
五 祖墓
六 府第楼舍
第四节 新岭村自然变迁与实态
一 自然风水观的变化
二 人文空间格局
三 水文与交通
四 祖庙重建与敬神观念
第三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土地占有
二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同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二 私有财产的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市场交换
一 族内市场
二 族外市场
第五节 分配
一 族内分配
二 家内分配
三 赋税分配
第六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七节 财产继承
第八节 新岭村经济变迁与实态
一 经营单位的变迁
二 共同财产的经营变化
三 市场化程度
第四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
二 婚姻
三 家庭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蒸偿会
二 枪连队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缘分化
二 财富分化
三 职业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族外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族内救济
二 族内保护
第八节 新岭村社会变迁与实态
一 婚姻观念与形式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分化与保障
第五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
第二节 信仰
一 祖宗崇拜
二 生育
第三节 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礼让德行
三 光宗耀祖
四 乐善好施
五 忠君爱国
第四节 文化习俗
一 婚姻习俗
二 节庆习俗
第五节 教育
一 宗族教育
二 私塾教育
第六节 新岭村文化变迁与实态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
三 族谱修订
四 文化娱乐与教育
第六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话事头”
二 宗族组织
三 族权与政权的关系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二 房支公共事务
三 家庭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话事头”与决策
二 族内监督方式
三 参与形式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教化与惩罚
二 官府的强制力量
第七节 新岭村治理变迁与实态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治理
二 集体化时期的治理
三 村民自治时期的治理
新岭村调查小记
新岭村调查日记(部分)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