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性别评论(第5辑)》以进一步推动有关华人社会亲属代际关系及其变化的比较研究和纵深探索为主旨,选辑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与性别研究室承办的“华人社会代际关系及其变迁”学术研讨会上两岸三地学者的论文,内容涉及家庭结构、形式、功能的变化对亲属代际关系的影响,老人赡养与子女抚育所体现的亲属代际关系变化,以及地位、流动、资源、权力、亲情、观念等因素对亲属代际关系的影响。
代际关系的“变”与“不变”(卷首语)
亲属代际关系可能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模式传承与变动的一个场域。这不只是因为不同世系辈分的亲属之间,特别是亲代与子代之间,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与变异;也不只是因为亲代必须为子代较长时间的身心成长、社会学习及社会化而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更因为中华民族文化语境中的长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作为传统力量的代表力图对晚辈施加影响,晚辈则对此不仅有理解、配合、顺应,也因其自身新生元素的存在而随时可能使双方互动出现变数,如此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
当然,亲属代际关系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极为看重的一个社会生活场域,而且是一个与整体社会结构镶嵌契合的基本元素。可以说,整体的社会变迁必然导致亲属代际关系的变化,而亲属代际关系的变化又必然反过来影响整体的社会变迁。
由此,“亲属代际关系及其变化”其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而且,每当中国社会文化结构处于急剧变革时期,其意义就愈加凸显。事实上,“亲属代际关系及其变化”一度是20世纪前半段有关中国传统与变革论题中特别受关注的一个焦点。其中,不少相关研究成果在影响力上远远超出一个具体研究领域或某一学科范畴,成为划时代的经典。譬如,许烺光(1948)的《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和费孝通(1947)的《生育制度》直到今天仍然放射夺目的思想光芒。
时至今日,有关华人社会亲属代际关系及其变化的专题讨论再次兴盛。概而言之,现阶段有关华人社会亲属代际关系及其变化的研究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多维研究视角,即诸多研究项目展示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及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视角;二是多种研究方法,即绝大多数研究项目能熟练运用参与观察、问卷调查、案例分析、深入访谈、文本诠释及理论建构等不同研究方法;三是多重比较,即大量相关论题的中西比较研究、不同华人社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及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本研究领域的宽度和深度;四是特别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即学者普遍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情结和社会责任意识,对相关社会现实问题给予了深切关注。当然,总体上目前有关华人社会亲属代际关系及其变化的理论思考仍然有待深化,尤其是需要进一步将华人社会的亲属代际关系置于中华民族文化特性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碰撞和融合中来思索和把握。
本刊专集即以进一步推动有关华人社会亲属代际关系及其变化的比较研究和纵深探索为主旨,选辑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等地学者14篇最新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论文,这些文章主要来自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与性别研究室承办的“华人社会代际关系及其变迁”学术研讨会,其内容涉及家庭结构、形式、功能的变化对亲属代际关系的影响,老人赡养与子女抚育所体现的亲属代际关系变化,以及地位、流动、资源、权力、亲情、观念等因素对亲属代际关系的影响。
无疑,华人社会的亲属代际关系已然发生巨大的变化。然而,华人社会的亲属代际关系至少有一点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不同世系辈分的亲属对共同祖先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陈午晴
直系家庭户主代位构成和变动分析
——以1982~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王跃生】
家庭结构的持续与变迁
——海峡两岸老年人居住安排的比较【章英华 于若蓉】
当前中国家庭代际支持的趋势:观念和行为【刘汶蓉】
中国城市中的家产代际传承和家庭管理【王丹凝】
\"疏离的世代\"? 不同住世代之代际交换分析【林如萍】
受流动影响的农民家庭代际交换关系研究【金一虹】
儿童抚养与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社会文化调适【肖索未 蔡永芳】
独立还是延续:当代都市家庭代际关系中的矛盾心境
——以对广州市民的实地调查为例【石金群】
上海相亲角与\"白发相亲\"——以知青父母的集体性焦虑为视角【孙沛东】
农村养老实践中的\"功利养老主义\"探析【孙薇薇】
\"权威性孝道\"的现代处境:对同住育儿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樊欢欢】
高龄化下的代间关系:台湾民众孝道信念变迁趋势分析(1994~2011)【曹惟纯 叶光辉】
台湾地区家庭代间关系的持续与改变——资源与规范的交互作用【伊庆春】
台湾地区亲子间家庭、目的及修身处世价值观的差异与传承【王丛桂 罗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