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山外》是一本散文集,分为山里山外,时光的背景,似水年华三部分。写家乡写工作写生活,写的都是作者唐毅的人生历程,一部分在山的里边,一部分在山的外边,山就是秦岭山。生命如火,岁月如歌,回眸往事,思绪万千,心如湖水,荡起涟漪,诸多回忆,似乎都已融入生命,回味悠长,芬芳四溢。本稿件文笔真挚,语言质朴,那份对工作对生活的爱,让人动容,作者的所思所想明白无误的表达给了读者。文稿整体连贯性强,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实属好作品。
高尔基和列夫·托尔斯泰曾有过一次晤面。那时托尔斯泰已经很老很老了,像他小说《战争与和平》中所描写的那棵老橡树一样苍老,笨拙,疲惫。而高尔基当时还很年轻,一位身穿水手装,身上散发着海洋气氛的流浪者,一位被我们称之为文学青年那样的年轻的梦想家。那时他还不叫高尔基。
当托尔斯泰听完这位唐突的拜访者讲述他的苦难的人生经历后,老人热泪盈眶,他先在自己的胸前画了个十字,说:“圣母呀,你是一只无底的杯子,承受着世人辛酸的眼泪。”接着,他对来访者说,“在拥有了这些经历之后,孩子,你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个坏人!”
这位来访者后来成为一位大作家,成为苏维埃文学的奠基者。从那时起,他把笔名叫作高尔基,也就是俄语“苦难”的意思。
我所以说起开头这个俄罗斯文坛的著名掌故,是因为这些日子,有好几位写作者来找我,拿着他们写的书,要我为书写个序言之类的东西。他们都是一些有点才气、有些阅历的人,当然,较之高尔基所承受的大苦难,他们还都风平浪静地生活着,只是在家门口的池塘里扑腾两下,然后上得岸来,便发一声“曾经沧海”的感慨而已。但是,情形很相似,都是试图以文学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释放自己能量的人。
所以我想到了上面这个文坛掌故。
《山里山外》这本书的写作者叫唐毅,一位在山里长大,后来又当兵,现在转业到公路局工作的中年人。他大约很勤奋,半生中一路走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赞美写下来,天长日久,将发表过的作品搜集起来,便整理成这么一本书。出版界的行话把这叫“结集”。
作者的老家是西乡。西乡那地方我去过多次,今年清明茶叶节还去过。那里有一条有名的河流,叫牧马河,自秦岭山中跌宕流出,在一个叫子午镇的地方注入汉江。在接待我的午子山的茶园里,老板说,要在山顶给我建一个工作室,一块大石头放在工作室门口,石头上刻上“倦鸟归巢”几个字。而负责接待的那位姑娘对我说:“你不来,我不老!”这话虽然是笑谈,但是叫人听了,感到乡情般的温暖。
这位写作者从大山走出,一路走来,充满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们的热爱,这在我阅读这本书时,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对三叔的感情,他对三姨的感情,字里行间我们都能看到。当我们走出家门,像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这个世界游历的时候,我们给心灵的一角,安放下故乡的牌位,在那里收容下我们疲惫的叹息和痛苦的哭泣。
作者当过兵,应当是提干了的吧,因为书中谈到他带着家属,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后来他转业了,开始在西安的公路系统工作。散文集的名字叫《山里山外》,大约就是说,作者的人生历程,一部分在山的里边,一部分在山的外边。那山就是我们的秦岭山。
序言
山里山外
秋雨的思念
牛背上的阳光
三叔的石头梦
农家烟火
三姨出嫁
乡音难改
老街若梦
小人书时代
樱桃花开了
赶电影
祭灶神
老家的路
遥远的淡绿
路的渴望
暖心
秋实·白果树
情醉午子山
茶香(一)
茶香之(二)
时光背影
求佛
走进乡镇那条路
剪头
山路弯弯
山缘
车痕
九龙湖纪事
鸣雁
难兄难弟
纽扣风波
因为孩子的困惑
时光里的背影
与难同行
灞桥往事
微信里的瀑布
走近莫高窟
似水年华
我们曾经一起走过
第一次的感觉
老营房的事儿
那年有“鱼”
嫂子来了
那片白杨林
有种感觉叫不紧张
最后一支烟
远走戈壁看沙湖
戈壁深处
重回老营房
一首老歌一句话
曾经被放弃的坚持
为“水”流泪
星城梅雨
又是一年中秋时
忆军训
离别的车站
节日里的感动
缘起西三线
城河往事
伤离别
梦想平遥
后记
最后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