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移民国家,澳大利亚真算得上是标准的“地 球村”。在悉尼市中心走一圈,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 :欧洲人、非洲人、美洲人、亚洲人;金发、银发、 黑发、棕发;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蓝眼睛、黑 眼睛……短短几秒种内,他们会像电影蒙太奇镜头一 样在你眼前闪来闪去,让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顿 时产生时空错乱的感觉。
天色渐渐变暗,湖面反射出夕阳最后一抹橘红色 的光影。白天里,那些一刻也不停歇的黑天鹅就像骄 傲的王子和高傲的公主,趾高气扬,旁若无人。到了 黄昏,它们变得柔和而缠绵,两只两只地聚到一起, 身子相互靠近,羽毛相互磨擦,脖颈相互交叠,额头 相互触碰,蓦地,它们的颈和头竟然组合成了一个标 准的“心”形…… 在万里之外的澳洲保护了一片绿地,可能会使得 亚洲大陆风景变美;同样,在中国破坏了一片资源和 环境,可能就会加速南极环境的恶化。这绝不是危言 耸听!人类只有保护好大自然,保护好身边的每一小 块环境,与自然界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将来才有可 能永远享受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行走的影像--距悉尼8000米》作者刘亚中通过 在悉尼70天的行走,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悉尼及澳大 利亚。全书尽量从小处着眼,通过真实的镜头观察社 会的一点一滴,从细部入手,用散文笔法感悟澳洲人 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想象而是深入,不是俯视而是 平视,不是追求面而是追求点,所以读来亲切清新, 真实自然,生动有趣。
《行走的影像--距悉尼8000米》作者刘亚中通过在悉尼70天的行走,用镜头和文字体味并记录下悉尼及澳大利亚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建筑特色、衣食住行以及美好环境,文中有详细的细节描写,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图片拍摄也颇具特色和艺术水准,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享受。澳大利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她的地方政府如何动作、教育有什么特点、居民如何生活如何出行、文化是如何多元、房屋建筑是如何排列、自然环境是如何漂亮? 澳大利亚是一个东西方文化频繁交汇的国度,悉尼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能量的国际都市,读读此书再去澳大利亚旅行,你会体会到一个不同的澳洲。
澳大利亚悉尼市中心西南方向8000米处,有一个 城市叫艾士菲尔德,当地人称它作艾士菲。
艾士菲是悉尼管辖的一个自治市,面积约8.4平 方千 米,行政区域包括艾士菲、哈伯菲尔德、夏山、艾士 博瑞、 克罗伊登东部、克罗伊登公园的边缘以及附近的赫尔 斯顿, 人口不足10万。早期的艾士菲属于原住民依奥拉族中 的万 哥部落。1788年,英国人菲利普船长率领“第一舰队 ”到 达悉尼湾后,派上尉约翰·亨特等人对西部地区进行 勘察, 此行之后便有了艾士菲地区。总测量师奥古斯都·爱 尔特 男爵将农场建在了艾士菲区,于是他成为正式将家建 在艾 士菲的第一人。1796年,国家开始修建从悉尼到珀尔 玛塔 的原始小路,20年后又重新勘探开发了一条更宽阔、 更便 利的公路直通西部,就是现在的珀尔玛塔高速公路。
自此 之后又清理灌木丛和森林,修建了利物浦路和其他道 路。
现在,已有三条公路干线穿过艾士菲。随着1855年铁 路的 建成,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批别墅、公寓的建造 ,仅 用10年,艾士菲便由原来只有70座房子、200人规模 的 村庄迅速扩增为具有200所住宅、约1000名居民的城 镇。
1871年12月29日,艾士菲成为具有直辖市特点的“艾 士 菲镇”,并于1872年2月15日举行了第一届理事会会 议。
自此以后,艾士菲逐渐发展成为悉尼内西区一个理想 的居 住之地和重要城市。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留学生在艾士菲开设了第 一 家杂货店。随着上海人的大量涌入,艾士菲成了中国 移民, 特别是上海移民的主要集聚地。十多年来,在市中心 不足 三四百米的利物浦街道两旁,华人陆续开设了四五十 家商 铺,店名大都带有“上海”二字,所以人们开始称艾 士菲 为“小上海”。如今的艾士菲居住环境舒适,基础设 施完善, 出行交通便利,是悉尼内西区最具多元文化特征的行 政区 域之一,也是华人最喜欢落户的地点之一。从这里出 发, 乘火车只需七八站,十多分钟就能到达悉尼市中心, 快车 两站就可到达中央火车站。在这儿生活完全没有国外 生活 的陌生感和语言障碍,走在艾士菲的街道上到处可以 看到 华人的面孔,到处可以听到汉语的普通话、上海话及 广东话, 中国人开的商店占据着街道的主要位置,许多商店的 门脸 上都写着中文名称,上海餐馆坐满了中外客人,“通 利超市” 中可以买到中国的老干妈辣酱、中国豆腐、玉米面及 各种 中国调料…… 2012年,我来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在艾士菲市居 住了 七十多个日日夜夜。期间,几乎每个白天我都会背上 相机, 从艾士菲出发,向四面辐射行走。或向北在夕阳中的 塔格 拉湖观赏塘鹅,或向东到悉尼市中心购物游览,或向 西去 欣赏蓝山的壮观景色,或向南置身于被花海包围的首 都堪 培拉国会山和使馆区,而更多时间则是在居住点周围 毫无 目的地转、看、想。哪怕是去买菜,我也会用相机记 录下 每一个感兴趣的镜头,每一次购物,我都会把购物小 票留 存下来。夜幕降临,我便打开电脑,整理这一天所拍 摄的 图片,记录这一天的所观所闻,还会把购物小票拿出 来仔 细研究一番。回国后,我重读了十多万字的日记,浏 览了 拍摄的近两万张照片,在澳大利亚的七十多个日日夜 夜又 重新浮现在我的面前。
七十多天中,尽管我去过的地方极为有限,尽管 我拍 摄的图片只是我步履所致、眼睛所见,尽管我对澳大 利亚 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了解很是肤浅, 甚至 可以说连皮毛也没有触及到,可是,这不妨碍我用我 的眼 去看,用我的耳去听,用我的脑去思考。我的镜头应 该是 我的“第三只眼”,我却想努力把它变成“只眼”, 希望 它能够多多捕捉到一些独特的画面。“读书虽复具只 眼, 贮酒其如无别肠”。我不避浅陋,将所记日记打散、 重构, 尤其着重记录那些不被人关注的细节;将图片挑选、 处理, 遴选那些能对文字阅读有所帮助、有所补充的镜头。
于是, 现在有了这本图文兼具的《行走的影像——距悉尼 8000 米》。
Perface 序
Chapter 1 百年公园
Chapter 2 身在画中
Chapter 3 居者有屋
Chapter 4 平铺格局
Chapter 5 特色小镇
Chapter 6 “影子”政府
Chapter 7 多元文化
Chapter 8 宗教情怀
Chapter 9 技术教育
Chapter 10 一元生活
Chapter 11 一路畅通
Chapter 12 中国元素
Chapter 13 手挥五弦
Chapter 14 金色海岸
Chapter 15 田园牧歌
Chapter 16 难忘悉尼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