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第一部分在构建网络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时,选择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是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一种较有影响力的干预理论。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事件、认知和行为三者中,认知发挥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最终采取哪种行动。由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而来的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国际上关于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尤其是网瘾治疗中常用的干预方法。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认为治疗不是直接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是通过分析人的思维活动及其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进而改变人的行为和情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的调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调查的方式,以22个省市自治区、34个城市、57所中学的7 044名青少年为样本,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结合青少年媒介素养和网络素养的相关研究成果,把青少年网络素养分为五个维度: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自我信息控制,共14个指标,采用62个操作化定义进行测量评价;分析总结了当前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青少年网络素养平均得分为3.55分(满分5分),网络素养水平总体上处于及格线上,有待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受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影响,也亟待从这些方面着手改进和完善。
《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第二部分采用媒介接触日志和访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就调查项目编制成日志表,分发给北京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并对填写后的日志表回收整理、统计归纳和研究分析。在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将调查结果进一步精确化,理清关系、揭示规律,并以定性分析法就数据结果进行“质”方面的分析,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归纳演绎,从而分析总结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为提出策略提供现实可靠的依据。
《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的调查研究成果曾在2017年6月27日首次发布,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部张艳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宋素红教授等专家参与了发布会互动点评,提出了宝贵意见,给予了耐心指导。喻国明指出,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意义重大,对于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应开展场景化研究。当前关于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调查研究更多是从成人本位角度出发、以控制和保护为价值取向,希望接下来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调查从青少年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开展深入的、创新性的研究。这也指出了我们下一步提高和改进的方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我们是选择做网络信息世界的主人,还是被动地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没?这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良好的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是21世纪生活在数字世界的每一个人的核心素养之一,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学会有效地使用网络工具并避免信息过载是我们走向成功、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引领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必由之路。正如霍华德·莱茵戈德在《网络素养》一书中所说:“功能强大但成本低廉的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和国际化数字网络联结成一张大网,覆盖了社会、经济、政治乃至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张大网尚未定型,具备一定素质的人们仍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其赋予新的意义。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置身变革的风口浪尖的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所带来的人的素质进步。”
青少年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网络素养水平,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目前,网络已渗透到青少年一代的娱乐、教育、生活、自我表达、社交等方方面面,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由于青少年年龄小,认知和行为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各种复杂的互联网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够,在使用媒介的时候面临注意力缺失、信息焦虑,数字压力、网络成瘾、隐私安全、网络暴力等诸多风险。因此,青少年网络素养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和每个家庭最为关切的问题。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构建未来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界非常希望构建一个测量网络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际上很难达成高度共识。首先,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的能力建设的要求会更高、更加全面系统,在短期内建构一个完美的网络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不现实的;其次,选择不同的理论依据和框架,网络素养的评价标准体系就会有很大差异。为了实现这个美好愿望,基于现实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是必要的,也会为将来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积累素材和经验。
本书第一部分在构建网络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时,选择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是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一种较有影响力的干预理论。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事件、认知和行为三者中,认知发挥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最终采取哪种行动。由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而来的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国际上关于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尤其是网瘾治疗中最常用的干预方法。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认为治疗不是直接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是通过分析人的思维活动及其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进而改变人的行为和情绪。本书的调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调查的方式,以22个省市自治区、34个城市、57所中学的7 044名青少年为样本,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结合青少年媒介素养和网络素养的相关研究成果,把青少年网络素养分为五个维度: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自我信息控制,共14个指标,采用62个操作化定义进行测量评价;分析总结了当前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青少年网络素养平均得分为3.55分(满分5分),网络素养水平总体上处于及格线上,有待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受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影响,也亟待从这些方面着手改进和完善。
本书第二部分采用媒介接触日志和访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就调查项目编制成日志表,分发给北京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并对填写后的日志表回收整理、统计归纳和研究分析。在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将调查结果进一步精确化,理清关系、揭示规律,并以定性分析法就数据结果进行“质”方面的分析,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归纳演绎,从而分析总结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为提出策略提供现实可靠的依据。
本书的调查研究成果曾在2017年6月27日首次发布,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部张艳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宋素红教授等专家参与了发布会互动点评,提出了宝贵意见,给予了耐心指导。喻国明指出,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意义重大,对于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应开展场景化研究。当前关于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调查研究更多是从成人本位角度出发、以控制和保护为价值取向,希望接下来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调查从青少年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开展深入的、创新性的研究。这也指出了我们下一步提高和改进的方向。
由于研究能力和水平所限,本书难免有一些不足和疏漏之处,权作抛砖引玉,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以更好地改进我们的研究工作。
前言
第一部分 青少年(中学生)网络素养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述评
一、媒介素养
二、网络素养
三、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几个测量维度
四、青少年网络素养影响因素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
第四章 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
一、总体状况
二、个人、家庭、社会属性对五个维度的影响分析
三、个人、家庭、社会属性对五个维度各项指标的影响分析
四、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研究结论
第五章 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建议
一、“赋权”和“赋能”是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核心理念
二、实施青少年网络素养个人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三、实施青少年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计划
四、构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 大学生网络素养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述评
一、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二、大学生数字媒介接触与使用情况调研现状
三、数字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建议
一、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二、提升网络信息的搜索和整合能力
三、提高网络印象管理水平
四、提升媒介效果
附件1 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问卷
附件2 大学生媒介接触日志
附件3 数字时代背景下家长行动指南(中文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