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翻译方法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的最新修订本,作者充分吸收翻译界和译学界的反馈意见,并将学界最新成果融入其中。本书主要围绕一线译者、习译者及爱好者,为其展示“如何翻译”的规律与系统方法,也为研究者提供批评与完善的对象。修订本分为概说、规律、全译和变译4篇,重新厘定了“翻译”的内涵,优化了篇章结构,为翻译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
本书是《翻译方法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的最新修订本,作者充分吸收翻译界和译学界的反馈意见,并将学界最新成果融入其中。本书主要围绕一线译者、习译者及爱好者,为其展示“如何翻译”的规律与系统方法,也为研究者提供批评与完善的对象。修订本分为概说、规律、全译和变译4篇,重新厘定了“翻译”的内涵,优化了篇章结构,为翻译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对实践活动及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译方法论》自2009年出版以来,极大促进了翻译方法论的研究及翻译学的学科建设。近十年后,《翻译方法论》与时俱进,再版修订,始于方法,着眼研究,功在学科,立意深远。
修订版《翻译方法论》遵循从翻译观到方法论的逻辑思路,以规律求方法,以方法证规律,规律的探究是方法描写的根据,方法的系统描写可更好地符合规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翻译方法论》开篇名义,指出“似”为翻译的内在规律,根据“似”的大小可将翻译划分为“全译”与“变译”,极似为全译,之外属变译。为求极似,需转内容换形式,具体化为对、增、减、移、换、分、合全译七法;相似基础上求特效,需吸取内容改造形式,具体化为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参译、仿作变译十二法。每一方法又各成体系,细化至翻译技巧,直接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精于转换,巧于摄取,以求“化”与求“变”为准则,选择策略,运用技巧,力争极似,以求特效,此之谓翻译观与翻译方法论在翻译实践中的统一。
翻译方法论的充分描写与系统论证属翻译本体研究,既可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又是翻译研究开展的起点。遵循充分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论证的研究思路,触摸翻译事实,发现翻译新现象,划分“变译”新范畴,建立“全译+变译”翻译方法论,使两者并立互补,并将其系统化即可形成翻译学理论核心。全译是变译研究的基础,变译的独立提出及研究为全译提供了参照,新旧理论彼此促进,深化对翻译的认识。将两者整合,即可深入翻译本体,进而形成全新翻译观,建立比较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翻译方法论来自翻译事实,操作性强,进一步抽象,走向普通理论,与全新翻译观融合,构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系统化,构成学科;相关学科系统化,又构成科学。可见,从方法人手构建学科,完全符合学科建构的逻辑思路。翻译方法论的系统研究必将奠定翻译学科的坚实基础。
十年前,我初涉翻译领域,有幸拜黄忠廉教授为师,黄教授恰是《翻译方法论》的作者,我因而结识了《翻译方法论》,自此如同有了指南针,航行于茫茫译海时有了方向。此后从事译学研究,每每遇到困惑,首先想到的必是《翻译方法论》,或学例析,或找思路,或寻根据。《翻译方法论》早已成为了我的案头必备书。今日,重读《翻译方法论》,我惊喜于“老朋友”的新变化,翻译研究方法论部分移除,全书专门描写与论证翻译实践方法论,研究对象更加明确,翻译规律的描写更加深入,翻译方法的定名更加科学。新变化正是作者们近十年来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攀登译学高峰的体现。下一座译学高峰,也许是翻译研究方法论,也许是理论翻译学,直至翻译学,我们一起努力着,期待着。
黄忠廉,教授,黑龙江大学(俄汉)翻译学博导,博士后协作导师,华中师范大学(英汉)翻译学博导。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任黑龙江大学翻译科学研究所所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变译理论》、《科学翻译学》、《翻译变体研究》、《翻译方法论》、《翻译本质论》、《小句中枢全译说》等。作为中外译学百人入选《中国译学词典》。
总序
修订本序
原序(再谈方法论)
概说篇
导言
一、方法
二、方法论
三、翻译方法论
规律篇
第一章 翻译求似律
第一节 似与求似律
第二节 全译求极似
第三节 变译求特效
全译篇
第二章 全译方法概论
第一节 全译的轴心:转换
第二节 转换的精髓:化
第三节 全译的策略:直译+意译
第三章 七种全译方法
第一节 对译
第二节 增译
第三节 减译
第四节 移译
第五节 换译
第六节 分译
第七节 合译
变译篇
第四章 变译方法概论
第一节 变译的轴心:摄取
第二节 摄取的精髓:变
第三节 变译的策略:变通+(全译)
第五章 十二种变译方法
第一节 摘译
第二节 编译
第三节 译述
第四节 缩译
第五节 综述
第六节 述评
第七节 译评
第八节 译写
第九节 改译
第十节 阐译
第十一节 参译
第十二节 仿作
主要参考与用例文献
第一版后记
补记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