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共同组织编撰,深入分析了2018年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结合甘肃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践,制定了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考核评价模型,对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安全等级指数、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区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给出生态屏障建设的侧重度、难度和综合度等具体建议。
序言
郭清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战略部署。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核心利益。2015年7月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提供了法制保障。其中规定了以“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良好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工作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就甘肃祁连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破坏、陕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岛湖临湖违规搞建设、秦岭北麓西安段圈地建别墅、新疆卡山自然保护区违规“瘦身”、腾格里沙漠污染、青海木里矿区破坏性开采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以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做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对各类破坏行为严肃查处、绝不松手,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和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确保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甘肃省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甘肃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历来是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其生态建设是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涵养补给黄河水源、根治长江水患、实现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是阻止沙尘暴等恶劣气候环境、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两屏三带”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生态安全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甘肃省近90%的土地面积被纳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甘肃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甘肃生态环境脆弱,保障甘肃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甘肃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甘肃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十三五”实施意见》《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甘肃“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甘肃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等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规划,提高思想认识,认真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与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尤其是2017年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后,甘肃省委、省政府以问题为导向,狠抓整改,2018年出台《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培育壮大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和先进制造产业,并确定了265个、总投资达8200多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重点项目。在发展布局上,将按照不同区域特点,建设中部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南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到2020年,甘肃省将借助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最终使绿色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干旱范围广、水土资源不匹配、植被少而不均、承载力低、修复能力弱是甘肃生态的基本特征,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制约、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扩张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影响,加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资源开发依赖程度强,生态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加,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境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面对实现中央“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目标,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从治理难度和区域方面看,生态保护和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区域上更为分散。从生态演变特性和阶段特征看,全省生态演变总体上依然呈现“面上向好、局点恶化、博弈相持、尚未扭转”的特点,生态问题“边治理、边发生”“已治理、又复发”的现象存在,生态恶化的形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依旧脆弱的特质没有改变,生态保护与建设“持久战”的局面还将延续。特别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自然灾害等生态问题,仍然是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瓶颈”,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在此背景下,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组织专家团队在《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发展报告(2017)》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评价方法与内容,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第一次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又推出了《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发展报告(2018)》,对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报告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主要介绍国家和甘肃省生态安全问题和生态屏障建设状况,并对甘肃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进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安全目标,构筑西部生态屏障,实施‘四屏一廊’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生活”的发展思路。第二部分为评价篇,对甘肃省境内的“四屏一廊”,即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安全屏障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制定了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建立了考核评价模型,分别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评估。对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安全等级指数进行评价,力图使生态安全状态保持在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有益区间内;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力图把各类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区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力图使生态安全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对近年来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实践与问题进行分析,给出每一生态屏障下一步建设的侧重度、难度和综合度等具体建议;跟踪研究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进展及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对森林、草原、湿地与耕地、矿产资源开发、海洋、流域和生态功能区七大生态功能区的补偿标准,充分借鉴和汲取生态屏障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并分别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建议,为甘肃省生态安全建设提供参考。第三部分为专题篇,介绍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实践探索,以及甘肃特色生态城市安全屏障建设发展情况。第四部分为附录,主要记录了2017年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大事。
本书通过深入分析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甘肃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总任务,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根本,尊重自然规律,全力搞好各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突出“四屏一廊”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总结和推广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典型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努力做到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生态保护与建设相结合,探索建立内陆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长效机制,更好地推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刘举科,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喜文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主任,亚太地区太阳能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Ⅰ 总报告
1 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发展报告(2017) 刘举科 喜文华 李开明/001
一 国家生态安全与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战略意义/004
二 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践与探索/006
三 建设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对策/030
Ⅱ 评价篇
2 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评价报告(2017) 赵廷刚 温大伟 谢建民 刘涛/034
3 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评价报告(2017) 袁春霞 钱国权 王翠云/061
4 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评价报告(2017) 高天鹏 南笑宁 方向文/095
5 甘肃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评价报告(2017) 汪永臻/145
6 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评价报告(2017) 康玲芬 李开明 庞艳 唐安齐/180
7 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安全屏障建设评价报告(2017) 李明涛 台喜生/220
Ⅲ 专题篇
8 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实践探索 马仲钰/242
9 甘肃特色生态城市安全屏障建设发展报告 常国华 胡鹏飞 孙海丽/266
Ⅳ 附录
10 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事记(2017年) 朱玲/281
11 后记/288
12 参考文献/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