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融通与熔铸》在文史哲、中西学和教科文会通融合的大视野下,聚焦世界范围内文艺理论和批评实践的新发展和新趋势,阐发文学文化的历史性、物质性、事件性、述行性和活态性,揭示这些属性特征的诗学内涵及其间的深层关联,探求文学文化融通“三来”(“本来”“外来”“未来”)和熔铸生发的内在规律与可能途径,为新世纪文艺理论批评的创新发展擘画一个有参照价值的理论范式和方法图景。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绪论:文学的多维融通 1
一、文学理论作为生产力要素 1
二、理论批评作为一种知识生产 3
三、当代文学理论的化域融通 6
第一章 文学的历史之维 14
第一节 历史诗学的内涵特征 16
第二节 历史诗学与历史转向 24
第三节 历史诗学的方法原则 34
一、主导符码:“权力关系” 34
二、基本参照:历史性和文本性 35
三、历史观念:小写复数化、对话过程化、偶然即兴化 37
四、具体转换:转向表述、主体、“增补”和话语分析 39
五、理论批评“假设” 41
第四节 新历史诗学的审美形态 42
一、躲避崇高:背离历史浪漫剧而走向历史讽刺剧 44
二、告别悲剧:逃避历史必然性而走向历史喜剧 50
三、历史书写的整体倾斜和审美风景的单一化 56
第二章 文学的物性之维 58
第一节 物性诗学的缘起 60
第二节 物性诗学的内涵 67
一、文学文本的物理物质性 69
二、文学文本的社会物质性 71
三、文学文本的历史物质性 73
第三节 物性批评的特征 80
一、物性批评的身体在场性 83
二、物性批评的技术植根性 85
第三章 文学的事性之维 91
第一节 从文本诗学到事件诗学 91
一、事件具有本体论的优先性 93
二、事件连通着“历史背景”与“文学前景” 93
三、事件整合了“文本”与“文事”之世界 94
第二节 事件诗学的内涵特征 96
一、事件论作为一种理论方法 98
二、作品/文本作为历史文化事件 100
三、作品/文本作为社会能量事件 103
第三节 事件诗学的批评实践 107
一、文学理论作为反思/超越事件 107
二、文学理论作为话语/行为事件 111
三、文学批评作为划界/跨界事件 113
第四章 文学的述行之维 117
第一节 “语言”诗学 119
一、俄国形式主义的语言文学观 121
二、英美新批评的语言文学观 123
三、结构主义的语言文学观 128
第二节 “话语”诗学 133
一、“话语”对“语言本体”的解域 133
二、“话语”与权力关系的连接 139
三、“话语”与“斗争场合”的连通 142
第三节 “述行”诗学 145
一、言语行为论的化域 146
二、文学语言作为述行语 150
三、文学理论批评作为述行活动 155
第五章 文学的活态之维 159
第一节 活态文化作为诗学范式 162
一、活态文化的概念范畴 164
二、活态文化的知识范式 167
三、活态文化与文艺学之“罔” 169
第二节 活态文化作为第三空间 172
一、历时性的“活态文化” 173
二、共时性的“第三空间” 176
第三节 “活态诗学”的批评实践 181
一、留意“看本身”,追求“元视觉” 181
二、重视“边缘域”,探求“物之妙” 184
三、注重“缝隙处”,开掘“居间层” 186
结语:文学的文化熔铸 191
一、走出“狄尔泰鸿沟” 193
二、走向“融媒文学” 205
三、通达“事物间性” 212
参考文献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