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作者关于 欧亚草原考古专业研究的成果,汇集了林梅村教授及社科院研究员等赴俄罗斯各大博物馆、考古研究所,以及中国北方和西北各大博物馆、研究所的考察成果。书中包含作者亲自在俄罗斯境内调查艾米塔什博物馆、莫斯科国立历史博物馆、米努辛斯克博物馆、巴尔瑙尔博物馆、阿尔泰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的调查成果和*手的照片,非常珍贵,很多资料都是*次揭示。在中国境内的亲自调查包括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辽宁等地博物馆和研究所,也这次首次展示了很多馆藏的重要珍品。这些文物考古机构收藏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塞伊马图尔宾诺文化调查发掘成果,其中包含铜器、陶器、玉器、骨器及石器等。全书共计13万字,图片254张。图片占比较大,图片资料性非常强。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Seima-Turbino Culture),是广布于西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的青铜时代晚期文化,因两座大型墓地塞伊马墓地及图尔宾诺墓地而得名。俄罗斯冶金史专家切尔内赫(N Chernykh)率先对该文化青铜器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塞伊玛图尔宾诺青铜器发源于阿尔泰山地区,后来该部落沿森林草原带河流向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东欧草原逐渐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同木椁墓、阿巴舍沃和安德罗诺沃等考古文化进行交流,切尔内赫称之为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
研究者早就注意到,塞伊玛图尔宾诺青铜器与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存在密切联系,近年黄河流域出土塞伊玛-图尔宾诺倒钩铜矛或仿制品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2013年作者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启了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研究课题,全面调查欧亚草原以及中国境内出土塞伊图尔宾诺文化遗存。这项研究表明,中国青铜文化未经原始红铜锻造阶段,而是直接采用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塞伊马图尔宾诺倒钩铜矛及其仿制品在中国的发现,证明中国冶金术很可能来自欧亚草原文化。不过,中国青铜文化并非简单地接受西方冶金术,而是创造性地发明了铸造青铜容器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作者林梅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1956年生,祖籍广东,生长于北京。1977-1982年,就读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分配至中国文物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4年,受聘于北京大学考古系(今称考古文博学院),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会员。1984年至今,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院刊》(BSOAS)、《古物》(Antiuity)、德国《中亚杂志》(CAJ)、日本《古代文化》、中国《考古学报》、《文物》、《考古》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
作者早年致力于佉卢文等西域语言文字研读,同时精专于丝绸之路考古、中外交流考古等领域,且兼通多种语言,并对海内外考古和文物藏品如数家珍。其学术影响力在海内外甚广,而且文笔优美,著作深入浅出,一直广受读者推崇。其已出版的《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楼兰》、《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西域文明考古、语言、民族和宗教新论》、《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六辑)等书,读者众多,受到高度称赞。同时,作者还曾为聘为NHK《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纪录片顾问,其基本框架剧集基本为作者撰写。
1 塞伊马-图尔宾诺文化东区1
11萨彦-阿尔泰地区(叶鲁尼诺墓地、索普卡-2墓地)7
12额尔齐斯河中游地区(罗斯托夫卡墓地、普列奥布拉任卡-6墓地)25
13米努辛斯克博物馆藏品44
14巴尔瑙尔博物馆藏品52
2塞伊马-图尔宾诺文化西区53
21卡马河中游地区(图尔宾诺墓地)57
22孔达河中游地区(萨特加墓地)75
23黑海北岸地区(博罗季诺窖藏)78
24伏尔加河上游地区(加利奇窖藏)91
3 中国境内发现塞伊马-图尔宾诺铜矛及其仿制品97
31中原地区(河南、山西、陕西)100
32西北地区(甘肃、青海)126
33东北地区(辽宁)137
34新疆地区140
参考文献145
附录:相关研究论文
一、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林梅村 148
二、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在中国林梅村 168
三、中国青铜文明起源新探 林梅村 182
四、中国所见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的合金成分
刘瑞、高江涛、孔德铭 195
五、青海大通县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考察与相关研究
刘翔 208
六、辽宁朝阳县文管所藏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调查及相关研究
刘翔 208
七、甘肃省博物馆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考察与相关研究
刘翔、王辉 223
八、西西伯利亚的塞伊马-图尔宾诺文化
[德]帕尔青格 著,沃浩伟翻译,刘翔校注 233
九、阿尔泰山和南西伯利亚青铜文化的新认识(英)林梅村 245
十、中国冶金术起源初探(英)林梅村、刘翔 256
十一、中国境内塞伊马-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铸造技术初探
刘翔 263
十二、南西伯利亚塞伊马-图尔宾诺类型遗存(青铜时代)测年
ZV 马尔申科 (ZV Marchenko) 、SV 思雅特科 (SV Svyatko) 、VI 马洛金 (VI Molodin) 、AE 格里什 (AE Grushin) 、MP 瑞昆 (MP Rykun)著,刘翔 译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