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鲁迅妇女观的成果专著。作者坚持文本细读,以妇女观为重点,反复研读《鲁迅全集》,力图梳理出一个脉络比较清晰、结构相对完整、有特色的鲁迅妇女观体系。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聚焦于鲁迅对中国妇女处境的基本判断;第二章论述鲁迅对中国妇女走上解放之路遇到问题的分析和观点;第三章则归纳鲁迅对妇女解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的看法;第四章叙述鲁迅对古今中国女子真善美的赞颂;第五章则是鲁迅本人对自己妇女观的践行。
作者认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关注妇女问题,他通过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对现实社会中具体的人和事的分析,阐述了关于妇女解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他的妇女观。今天研究提炼鲁迅妇女观,仍然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
适读人群 :鲁迅研究者、女性研究专家、家长、老师、学生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伤逝》里子君的呐喊,时隔百年,依然充满力量。
“娜拉走后怎样?”鲁迅提出的追问,至今仍是时代命题,发人深思。
“男女生理和心理有别,地位却应该同等”,这是鲁迅对妇女解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的把握。
钱理群曾说过:“鲁迅的思想里是积淀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它对于当下的中国确实是更为切近的。”
鲁迅发出的解放妇女的强烈呐喊,针对妇女解放基本问题提出的一系列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时至今日依然给我们以丝毫没有陈旧感的启迪。
我何以研究鲁迅妇女观?
刘国胜
十多年前,我还在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任职。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的指导下,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鲁迅先生长孙周令飞的鼓励下,我开始研究鲁迅“立人”思想,几乎每年都要通读一遍《鲁迅全集》,同时阅读有关鲁迅研究的书籍。边读,边思考,边写作。在写了三本关于鲁迅“立人”思想的小书后,意犹未尽,总觉得还有很多内容值得进一步展开。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对先生的“立人”思想从若干个重要角度作专题研究,并将心得形成文字,慢慢写出“鲁迅‘立人’思想今读”系列丛书,与有兴趣的读者分享。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的《应该有新的生活———鲁迅“立人”思想今读》,便是丛书的第一本。经过几年努力,写出了《只有爱依然存在———鲁迅儿童观今读》,2018年10月由学林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之后,又写出了《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鲁迅青年观今读》,2019年6月也由上述两家出版社联合出版。接下来顺理成章地,我就想写“鲁迅妇女观今读”了。
在一百年前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与儿童和青年问题一样,妇女问题也是先驱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中国人深陷困境难以自拔,而妇女的命运尤其令人扼腕叹息。鲁迅在杂文《关于妇女解放》(《南腔北调集》)②中,自谦道:“我没有研究过妇女问题。”③其实,先生写了不少关于妇女问题的作品。对此,我在反复通读《鲁迅全集》的基础上,按作品体裁和创作年份作了一个未必周全的梳理,排列如下:
杂文(包括论文和演讲)有1918年的《我之节烈观》,1919年的《随感录四十》和《随感录四十二》,1923年的《娜拉走后怎样》,1924年的《论雷峰塔的倒掉》,1925年的《忽然想到七》《“碰壁”之后》《女校长的男女的梦》《坚壁清野主义》和《寡妇主义》,1927年的《忧“天乳”》,1928年的《铲共大观》,1931年的《以脚报国》和《新的“女将”》,1933年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关于女人》《上海的少女》《娘儿们也不行》《男人的进化》和《关于妇女解放》,1934年的《女人未必多说谎》《论秦理斋夫人事》《奇怪》和《阿金》,1935年的《论“人言可畏”》。
小说(包括神话小说)有1919年的《明天》,1922年的《补天》,1924年的《祝福》,1925年的《伤逝———涓生的手记》和《离婚》。
散文诗和回忆散文有1925年的《颓败线的颤动》和《腊叶》,1926年的《阿长与〈山海经〉》和《记念刘和珍君》,1936年的《女吊》。
诗歌和骈文有1932年的《一·二八战后作》《〈淑姿的信〉序》,1933年的《悼丁君》和《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1934年的《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
书信有1925年、1926年至1927年、1929年的《两地书》。
可以看到,上述作品最早一篇是作于1918 年的《我之节烈观》(《坟》),这是先生继1907 年和1908 年留日期间写了《文化偏至论》(《坟》)等五篇论文,“沉寂十年”之后在《新青年》杂志(按:五四运动从酝酿到发展时期影响最大的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他关于妇女问题的代表作之一;最后一篇是作于1936年的《女吊》(《且介亭杂文末编》),是先生逝世前不久写的重要文章之一。除了上述关于妇女问题的专作外,先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不少关于妇女问题的内容,有的还相当重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生终其一生都在关注妇女问题,他通过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对现实社会中具体的人和事的分析,阐述了关于妇女解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他的妇女观。先生在《灯下漫笔》(《坟》)中称多数国人为“悲惨的弱者”,而以“女人和小儿”为甚。他深切同情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广大妇女,为她们呼号;同时深入揭露旧文化糟粕对妇女的毒害,启发她们从沉睡的“铁屋子”里觉醒。他深情讴歌伟大的母爱,赞美劳动妇女的朴实良知,弘扬为自由和幸福而牺牲的女性的创造和奋斗精神。
鲁迅作品的显著特点,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地描写农民、小知识分子等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先生称他们为“不舒服的人们”。他在《坟〈题记〉》中指出:
天下不舒服的人们多着,而有些人们却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这是不能如此便宜的,也给他们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
先生揭示了当时中国人客观上存在着对立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占多数的“不舒服的人们”,一部分是占极少数的“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的人。后者有的是“杀人不眨眼的军阀”,有的则是被木皮散人(按:明代遗民贾凫西的别号)说成“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者。先生给自己确定的使命是:“我就要专指斥那些自称‘无枪阶级’而其实是拿着软刀子的妖魔。”这一定位,与先生通过改革国民性以“立人”的基本思路一脉相承。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谈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发生了“幻灯片事件”(按:指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课堂上放映“做了俄国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砍杀,许多中国人‘显出麻木的神情’围观”的幻灯片)后,想法的改变:“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里的“文艺运动”,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文化运动”。
通观鲁迅作品可以看到,先生认为中国人原本是勤劳、善良、智慧和勇敢的。国民的愚弱,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历代专制统治下,与政治积弊紧密相连的文化积弊造成的。在先生眼中,当时“杀人不眨眼的军阀”是政治积弊的集中代表,而文化积弊的集中代表则是“拿着软刀子的妖魔”。先生认为,要彻底改变那极不合理的社会———极少数人“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压迫和侮辱多数人使之“不舒服”的社会,必须在进行政治变革、经济变革的同时开展文化变革,而且后者比前两者更重要,改变国民的精神是“第一要著”。先生的妇女观,毫无疑问也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先生描写普通农民、小知识分子中女性比男性更“不舒服的”生活,包括物质的极度匮乏和精神令人寒心的麻木,发出解放妇女的强烈呐喊;他就妇女解放的基本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时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以丝毫没有陈旧感的启迪。
鲁迅妇女观与先生全部作品的核心内容———“立人”思想,以及他的儿童观和青年观一样,是通过文学作品中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体现的。与学术作品相比,文学作品的优势,在于通过作品中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来体现思想,说出学术作品难以说出的话,达到学术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深度。即使先生创造的现代杂文,也和一般的从抽象到抽象的论文不一样,即它从不离开具体的人和事,以体现其文学性。好的文学作品由于具备上述特征,能够打动大多数人的心,其传播之广,流传之久,学术作品很难比肩。然而,文学作品也有它不及学术作品的一面,它不以系统阐述某一种思想为己任,而这恰恰是学术作品的功能。以妇女观为例。先生作为文学家中的思想家,并没有像写学术著作那样,对妇女观作过系统阐述(虽然写过像《我之节烈观》那样的论文,但那只是他很少运用的体裁,且主要是就“节烈”问题作阐述),这就对读者了解他的妇女观带来不便。不少鲁迅研究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对先生关于妇女问题的作品作了解读,有的颇有深度,读他们的书能够受启发,但仍难以对先生的妇女观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相对系统的了解。
我给自己确定的任务是,尽可能比较全面和相对系统地梳理出鲁迅妇女观的基本内容,并作出尽可能符合先生本意的解读。在此基础上,谈谈鲁迅妇女观对解决当下妇女问题的启示。本书包括五章,第一章“这社会制度把她挤成了各种各式的奴隶”,这是先生对当时中国妇女处境的基本判断;主要写那个年代中国大多数妇女身陷悲惨境地。第二章“娜拉走后怎样”,这是先生对中国妇女走上解放之路遇到问题的分析;主要写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前三十多年,觉醒的中国妇女走上社会后遇到诸多错综复杂的挑战,解放之路崎岖不平。第三章“男女‘生理和心理有别’‘地位却应该同等’”,这是先生对妇女解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的把握;主要写准确认识男女平等,强调妇女解放的基础是取得经济权,关键是摆脱落后文化的束缚。第四章“‘惊心动魄’‘如石像’的‘伟大的神力’”,这是先生对古今中国女子真善美的赞颂;主要写高扬中国妇女追求进步和光明的精神。第五章“鲁迅与女性:高尚和美好的情感”,这是先生本人对自己妇女观的践行;主要写先生在与女性交往中所体现的人生境界。每一章的最后一小节,是我联系当下实际学习研究鲁迅妇女观的心得体会———随感录。书名在“鲁迅妇女观今读”之前,用了“为了女性‘真的解放’”,“真的解放”出自先生《关于妇女解放》一文。真的对立面是假,强调女性“真的解放”,是强调真心实意、言行一致,而不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说得多做得少。后者为不正之风,且成顽疾,至今仍然存在。
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妇女地位的提高。任何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会否认,当今中国社会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外环境极其复杂,民生问题依然突出,妇女地位尚未达到应有高度,几千年来形成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正因为此,鲁迅妇女观并没有随着先生远行而速朽,仍具有十分宝贵的现实意义。先生的作品,虽然也有歌颂,但其基调是揭露社会阴暗面,针砭时弊。先生如此定位,不仅是为了激活自己的同胞们业已麻木的神经,更是迫切期望自己所批判的落后现象早日得到改变。正如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文艺思想家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所指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大家都不免要想做青年的新的导师;而诚实的愿意做一个‘革命军马前卒’的,却是鲁迅。”“他没有自己造一座宝塔,把自己高高供在里面,他却砌了一座‘坟’,埋葬他的过去,热烈的希望着这可诅咒的时代——这过渡的时代也快些过去。”①有人早就宣告,随着新中国诞生,鲁迅的杂文时代过去了。可是历史却无情证明,中国社会的发展远没有预言者想象得那般浪漫和简单。从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和“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来看,在充分肯定成绩、歌颂光明的同时,发现和批判假恶丑,革除侵蚀健康肌体的毒疮,不正是当今中国社会之亟须吗?况且经典作品所蕴含的哲理,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或许是永恒价值。
当下,人们大谈国学。何谓“国学”?它是一个国家有史以来的文明结晶,是一个民族自古至今连绵不断的固有之血脉。如果把国学仅仅界定为古代文明,那是犯了常识性错误。我们需要古代诸子百家争鸣时期产生的孔子,也需要现代五四运动时期产生的鲁迅。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王景山指出:“现在好像存在‘重孔轻鲁’的一股风。‘维稳’当然要借助孔子,但‘改革’则必需鲁迅。”②此言甚为精辟。改革需要稳定,长治久安的稳定需要改革,改革需要增强危机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句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间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最后是连唤“起来!起来!起来!”号召全国人民:“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只是定为代国歌。正式定为国歌,已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2004年。国歌的不朽价值在于拒绝遗忘,鲁迅作品包括他的妇女观,又何尝不是如此。
刘国胜,现任鲁迅文化基金会特邀顾问、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顾问、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特聘签约教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外部董事。
2003年至2014年任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之前曾任上海铁合金厂党委书记兼副厂长、上钢五厂党委书记,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金山区委书记,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副秘书长。
著有《渐远渐近——鲁迅“立人”思想启示录》《独有“爱”是真的——鲁迅“立人”思想解读》《应该有新的生活——鲁迅“立人”思想今读》《只有爱依然存在——鲁迅儿童观今读》《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鲁迅青年观今读》《以人为本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政治核心作用论》《国有企业党委(党组)领导作用论》等。主编《宝钢领导力》《宝钢党支部建设》等。2017年获“鲁迅文化公益推动奖”。
引言 我何以研究鲁迅妇女观?/1
第一章 “这社会制度把她挤成了各种各式的奴隶”/9
一、“节烈”, “只要平心一想, 便觉不像人间应有的
事情” /10
二、祥林嫂、单四嫂子、阮玲玉和秦理斋夫人: 女性悲剧
典型 /18
三、缠足, “如此以残酷为乐, 丑恶为美, 真是奇事怪事” /30
四、“呜呼, 女性身上的花样特别多, 人生亦从此多苦矣” /36
五、“中国是连少女也进了险境了” /43
六、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 /46
第二章 “娜拉走后怎样”/54
一、“或者只有两条路: 不是堕落, 就是回来” /55
二、中国式娜拉的可悲命运 /61
三、与“走” 相关的另外两种情况 /71
四、“所可怕的是幸而自立之后, 又转而凌虐还未自立的人” /77
五、“娜拉走后怎样” 仍是时代命题 /84
第三章 男女“生理和心理有别”“地位却应该同等”/92
一、“首先还得用《新青年》上说过的‘思想革命’ ” /93
二、“必须地位同等之后, 才会有真的女人和男人” /99
三、“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最要紧” /101
四、改变“成了畸形” 的精神 /105
五、“普遍的做戏, 比真的做戏还要坏” /120
六、穿越百年沧桑, 理应对妇女问题看准确些 /125
第四章 “惊心动魄”“如石像”的“伟大神力”/137
一、女娲: “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 进行创造 /138
二、《颓败线的颤动》中的母亲: “她那伟大如石像” /147
三、刘和珍: “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 /153
四、长妈妈: “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160
五、女妖和女吊: “比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 /164
六、女性有足够理由自信自强自立 /167
第五章 鲁迅与女性:高尚和美好的情感/181
一、与母亲: “梦里依稀慈母泪” /182
二、与许广平、朱安: 从“爱情是没有的” 到“我可以爱” /189
三、与宋庆龄、秋瑾: 心中的“丰碑与纪念” /199
四、与萧红和陈学昭、丁玲、白薇: 为了“辉煌的曙色” /205
五、与山本初枝、史沫特莱: “幽兰” 与“大地” /215
六、珍惜亲情、爱情和友情 /219
后记/229
主要参考书目/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