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品牌社群研究:社会网络的视角》分为6篇12章,涉及连带强度、网络中心性、结构洞、网络密度、社会资本等社会网络理论的核心内容。为了探讨这些核心概念的前因,《在线品牌社群研究:社会网络的视角》借鉴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概念进行研究。
第1篇是理论基础篇,即第1章。该章首先回顾了在线品牌社群研究进展,介绍了社会网络范式下的营销研究,最后将社会网络与在线品牌社群进行结合,提出《在线品牌社群研究:社会网络的视角》的研究方向。
第2篇是成员关系篇,包括第2章和第3章。第2章采用定性的方法探索了在线品牌社群当中成员关系与社群关系的形成机制,而第3章从强弱关系连带整合的角度研究社群成员关系如何通过提高社群价值促进品牌忠诚的形成。
第3篇是网络中心性篇,包括第4章、第5章和第6章。第4章从人格特质理论出发,研究内外倾性人格特质如何影响社群成员的网络中心性,继而影响其知识分享的意愿;第5章从行为动机的角度出发,研究成员的社会强化动机如何影响他们的网络中心性,进而影响保护品牌行为倾向和抵制竞争品牌行为倾向;第6章则结合中国的“面子”文化,研究了挣面子需要和护面子需要如何影响了成员的网络中心性,然后影响他们的社群融入。
第4篇是结构洞篇,包括第7章和第8章。第7章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引入在线品牌社群当中,研究社群公民行为对成员结构洞位置和利益的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品牌忠诚与品牌推荐行为;第8章从能力与意愿的视角入手,提出作为能力的产品知识(前因变量)和作为意愿的互依自我(调节变量)如何影响成员的结构洞位置,继而影响他们的社群忠诚和品牌忠诚行为。
第5篇是网络密度篇,包括第9章和第10章。第9章将组织氛围的概念引入在线品牌社群,研究支持性社群氛围与控制性社群氛围如何影响网络密度,进而影响成员对社群的承诺;第10章从异质性理论出发,研究成员之间的价值观异质性和信息异质性如何影响网络密度,然后影响社群认同与品牌行为。
第6篇是社会资本篇,包括第11章和第12章。第11章从互动质量的角度出发,研究E.社会资本的形成问题;而第12章从互动类型的角度出发,研究工具性互动和关系性互动如何促进E.社会资本的形成,进而影响社群沉浸与品牌沉浸。
自2001年Muniz和O'Guinn在顶级期刊《消费者研究学报》(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发表论文“品牌社群”(Brand Community)以来,品牌社群就成为品牌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热点课题。与另一个热门课题“品牌关系”(Brand Relationship)不同,品牌社群强调的是消费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而不是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传统的品牌社群研究,大多仅限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两方关系互动;而总体来看,品牌社群是众多成员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至少是三方以上的关系互动。然而,目前很少有文献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对品牌社群进行研究(Lee,2011;薛海波,王新新,2011)。2012年,我有幸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71272090),展开了“在线品牌社群社会网络影响前因及对品牌关系的作用机制研究:嵌入理论的视角”的项目研究。迄今,在该领域已发表了十几篇论文。本书即是这些成果的集成与汇总。
社会网络分析是社会学领域的一种重要理论与方法。它遵循Granovetter(1985)的嵌入理论(Embeddedness Theory),研究社会关系结构和位置对社会人行为的影响。近20年来,学者们将社会网络引入管理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这些研究通常只关心社会网络如何影响组织绩效,很少探讨社会网络的前因。这使得管理者无法理解和操控社会网络的形成。本书试图在这一方面做出尝试,着重研究两个问题:①在线品牌社群当中的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②形成之后,对社群关系和品牌关系有何影响?
本书分为6篇12章,涉及连带强度、网络中心性、结构洞、网络密度、社会资本等社会网络理论的核心内容。为了探讨这些核心概念的前因,本书借鉴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概念进行研究。
第1篇是理论基础篇,即第1章。该章首先回顾了在线品牌社群研究进展,介绍了社会网络范式下的营销研究,最后将社会网络与在线品牌社群进行结合,提出本书的研究方向。
第2篇是成员关系篇,包括第2章和第3章。第2章采用定性的方法探索了在线品牌社群当中成员关系与社群关系的形成机制,而第3章从强弱关系连带整合的角度研究社群成员关系如何通过提高社群价值促进品牌忠诚的形成。
第3篇是网络中心性篇,包括第4章、第5章和第6章。第4章从人格特质理论出发,研究内外倾性人格特质如何影响社群成员的网络中心性,继而影响其知识分享的意愿;第5章从行为动机的角度出发,研究成员的社会强化动机如何影响他们的网络中心性,进而影响保护品牌行为倾向和抵制竞争品牌行为倾向;第6章则结合中国的“面子”文化,研究了挣面子需要和护面子需要如何影响了成员的网络中心性,然后影响他们的社群融入。
第4篇是结构洞篇,包括第7章和第8章。第7章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引入在线品牌社群当中,研究社群公民行为对成员结构洞位置和利益的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品牌忠诚与品牌推荐行为;第8章从能力与意愿的视角入手,提出作为能力的产品知识(前因变量)和作为意愿的互依自我(调节变量)如何影响成员的结构洞位置,继而影响他们的社群忠诚和品牌忠诚行为。
第5篇是网络密度篇,包括第9章和第10章。第9章将组织氛围的概念引入在线品牌社群,研究支持性社群氛围与控制性社群氛围如何影响网络密度,进而影响成员对社群的承诺;第10章从异质性理论出发,研究成员之间的价值观异质性和信息异质性如何影响网络密度,然后影响社群认同与品牌行为。
第6篇是社会资本篇,包括第11章和第12章。第11章从互动质量的角度出发,研究E.社会资本的形成问题;而第12章从互动类型的角度出发,研究工具性互动和关系性互动如何促进E.社会资本的形成,进而影响社群沉浸与品牌沉浸。
周志民(1977-),男,江西抚州人,九三学社社员。现任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大学优秀学者。担任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营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美国营销国际协会(SMEI)中国分会副会长、广东营销学会副会长、《营销科学学报》编委。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6部专著、译著和教材,发表70余篇中英文论文(含5篇SSCI期刊论文),4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荣获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0余项科研奖,获深圳大学校长教学奖、MBA金牌教师奖等20余项教学奖。
张江乐(1985-),女,河南郑州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品牌管理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南开管理评论》《营销科学学报》《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等重要期刊,论文在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学术年会等学术会议上宣读。
第一篇 理论基础
第一章 在线品牌社群与社会网络
第一节 国外在线品牌社群研究进展
第二节 社会网络范式下的营销研究
第三节 社会网络与在线品牌社群的结合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篇 成员关系
第二章 社群关系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关于在线品牌社群关系的文献
第二节 网络志研究方法
第三节 扎根理论分析过程
第四节 在线品牌社群关系的理论构建
第五节 社群关系研究的贡献与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成员强弱连带与品牌忠诚
第一节 社会连带与品牌社群理论
第二节 强弱连带、品牌社群与品牌忠诚的研究假设
第三节 实证研究方法
第四节 数据分析与结果
第五节 强弱连带与品牌社群的关系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篇 网络中心性
第四章 人格特质、网络中心性与知识分享
第一节 人格特质、网络中心性与知识分享的理论
第二节 人格特质、网络中心性与知识分享的研究假设
第三节 测量、样本与分析方法
第四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五节 人格特质对知识分享影响机制的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社会强化动机、网络中心性与品牌行为
第一节 社会强化动机、网络中心|生与品牌行为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社会强化动机、网络中心性与品牌行为的研究假设
第三节 实证研究方法
第四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五节 社会强化动机、网络中心性与品牌行为的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面子需要、网络中心性与社群融入
第一节 面子需要、网络中心性与社群融入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面子需要、网络中心性与社群融入的研究假设
第三节 构念测量与样本选择
第四节 数据分析与实证结果
第五节 面子需要对社群融入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管理意涵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篇 结构洞
第五篇 网络密度
第六篇 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