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知德和《周易集注》
来知德(公元1525~1604),字矣鲜,梁山(今重庆梁平区)人。幼有至行,有司举为孝童。嘉靖三十一年举于乡。二亲相继殁,庐墓六年,不饮酒茹荤。服除,伤不及禄养,终身麻衣蔬食,誓不见有司。其学以致知为本,尽伦为要。所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心学晦明解》诸书,而《周易集注》一篇用功尤笃。自言学莫邃于《易》。初,结庐釜山,学之六年无所得。后远客虬溪山中,覃思者数年,始悟《易》象。又数年始悟文王《序卦》、孔子《杂卦》之意。又数年始悟卦变之非。盖二十九年而后书成。万历三十年,总督王象乾、巡抚郭子章合词论荐,特授翰林待诏。知德力辞,诏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给米三石,终其身。
《周易集注》侧重取《系辞》“错综其数”以论象。《自序》曰:“象者,乃事理之仿佛近似可以想象者也,非真有实理也。”“有象则大小远近精粗、千蹊万径之理咸寓乎其中,方可弥纶天地,无象则所言者,止一理而已,何以弥纶?故象犹镜也,有镜则万物毕照。若舍其镜,是无镜而索照矣。不知象,《易》不可注也。”“注既成,乃僭于伏羲、文王圆图之前,新画一图,以见圣人作《易》之原。又画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又画八卦所属相错图,又画八卦六爻变自相错图,又画八卦次序自相综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文王序卦正综图,又画八卦四正四隅相综文王序卦杂综图。又发明八卦正位及上下经篇义并各字义,又发明六十四卦启蒙,又考定《系辞》上下传,又补定《说卦传》以广八卦之象,又改正《集注》分卷,又发明孔子‘十翼’。其注先训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后加一圈方训释本卦本爻真意。”此亦足见其著书之宗旨。
来知德在虬溪深山苦心研《易》数十年后,《周易集注》面世。他的易注,继承了朱熹的理数之学而更加详细;其深究易象之旨,则发朱熹所未发。来知德自谓“《易》自孔子没,而亡至今日矣”,“四圣之《易》,不在四圣,而在我矣”,“德因四圣人之《易》千载长夜,乃将《纂修性理大全》去取于其间,更附以数年所悟之象数,以成明时一代之书”,“一部《易经》,不在四圣,而在我矣”。他专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以论易象,以象数阐释义理,以义理印证象数,纵横推演,以象数错综变化,按图索骥,为学《易》者洞开了门户;使失去了一千多年的象数,又回到了“四圣”原处。当时,《周易集注》被称为“绝学”。
《周易集注》体现了来知德朴实的辩证观点,世上万物是发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变的事物。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对来知德作了详细介绍,对来知德从象数入手研究《易经》,深究易理,研究事理的方法给予肯定,对《周易集注》及其观点给予了极高评价。
在先天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基础上,来知德悟出并进一步阐明了“阴阳对待,阴阳平衡”的理论。《来瞿唐先生易学六十四卦启蒙》中说:“天地万物,独阴独阳不能生成,故必有错;而阴阳循环之理,阳上则阴下,阴上则阳下,故必有综;则错综二字,不论六爻变与不变,皆不能离也。”明朝后期,来知德完成了他的圆图,也被称为太极图。
图中的白,表示阳仪;黑,表示阴仪。黑白分作两路,是表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生生不息,这就是太极,并不是说中间那一圈白的才是太极。
来知德此图,不仅包含了伏羲八卦方位、文王八卦方位,还包括了周敦颐太极图的内容。世道之治乱,国家之因革,山川之兴废,王霸之诚伪,风俗之厚薄,学术之邪正,理学之晦明,文章之淳漓,士子之贵贱,贤不肖之进退,华夷之强弱,百姓之劳逸,财赋之盈虚,户口之增减,年岁之丰凶,以至一草一木之贱,一饮一食之微,皆不外此图。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大到世道治乱,小到一草一木,全都包括在这张图之中了。
来知德还给他的图编了一个歌,叫“弄圆歌”:“我有一丸,黑白相和。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
来知德认为此图是圣人作《易》的本原。孔子作《易传》,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其全部意义,也包括在这张图中。理气象数、阴阳老少、往来进退、常变吉凶,都包括在这一张图之中。《易传》中的所有重要命题,如“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等,以及它们所在的篇章内容,也都包括在这张图中。因此,假若弄通了这张图,那么一部《周易》,就不在四圣那里,而在我这里了。
举例说吧,比如一年之气象,可和万古之人事相比。所以来知德有一年气象图。见下图:
来知德说,一年之中,春作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如此,万古也如此。从盘古开天,到尧舜,其间的风俗人事,逐渐生长,这相当于一年中的春作夏长。尧舜以后,风俗人事,由长而消,这就是秋收冬藏。这叫作大混沌。大混沌中有小混沌,就像人身的血气盛衰。盘古到尧舜,好比是人初生到四十岁。从尧舜以后,就像从四十到百年而死。这是总论。如果就消息论,则大消中有小息,大息中也有小消。为什么呢?比如天生圣人,尧舜以前,圣人很多;尧舜以后,是大消,圣人很少,但还是生了孔子,这是大消中的小息。因为是小息,所以官位,名声,寿命,都赶不上尧舜。
来知德还分别用此图去表示帝王兴衰,表示历代文章,表示历代人材等等,如图:
从这些图中可以看出,天地,是西北高,东南低;风水,右边白虎,太极盛。所以历代帝王,长子往往不能继承王位,都是二房子孙继承。圣贤都出生在西北。因为西北山高秀丽挺拔,出于天外。以财富论,则聚集在东南,原因是水都聚在湖海。中原一带泰山最高,所以产生了孔子这样的圣人。来知德说,有一天他去游泰山,路上见到一座山,高耸秀美,问路人,说这是王府陵。第二天走到孟庙,才知道原来孟子就出生在这里。从天气论,寒冷之气,始于西南,盛于西北。温暖之气,始于东西,盛于东南。寒冷之气多生圣贤,温暖之气多生富贵。从人的性情论,西北人多刚直、淳厚,下得死心,所以多圣贤。东南人多尖秀、柔巧,下不得死心,所以圣贤少。这一切又好像一年之中的气候变化,寒极必热,热极必寒,久晴必雨,久雨必晴;人事中有大权者必有大祸,多藏者必有厚亡。知道这些,就可以居《易》俟命,不怨天也不尤人。
来知德襟怀磊落,如光风霁月,不拘于绳趋尺步之间。他说,作大丈夫,就要把万古看作一个昼夜,这样就会襟怀开阔,如海阔天空。一心只想做个圣贤,就会把功名富贵,看得如尘土一般。四川总督王象乾、贵州巡抚郭子章《荐来知德疏》中写道:“来知德离梁去万县虬溪二十余年,超然悟伏羲圆图之为错,文王序卦之为综,以错综二字,极易象之变,发千古未发,言四圣欲言。举人来知德学识渊博,言称古昔,据其岩居川观之节,或似严邵之踪;而论其注《易》画图之功,实出申辕之上。”来知德一生对自己要求甚严,作有《九德箴》等自省;对父母长辈恭敬,对晚辈严加管教,著有《家训》以教子孙。时称为“天下高士”、“天下一人”、“清和入圣”,“始知千载真儒,直接孔氏之绝学,虽朱程复生,亦必屈服”。
周易集注原序
乾坤者,万物之男女也;男女者,一物之乾坤也。故上经首乾坤,下经首男女。乾坤男女相为对待,气行乎其间,有往有来,有进有退,有常有变,有吉有凶,不可为典要,此《易》所由名也。盈天地间莫非男女,则盈天地间莫非《易》矣。伏羲象男女之形以画卦,文王系卦下之辞,又序六十四卦,其中有错有综,以明阴阳变化之理。错者,交错对待之名,阳左而阴右,阴左而阳右也。综者,高低织综之名,阳上而阴下,阴上而阳下也。虽六十四卦,止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相错,其余五十六卦皆相综而为二十八卦,并相错八卦共三十六卦。如屯蒙之类,虽屯综乎离,蒙综乎坎,本是二卦,然一上一下皆二阳四阴之卦,乃一卦也。故孔子《杂卦》曰“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是也。故《上经》止十八卦,《下经》止十八卦。
周公立爻辞,虽曰“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亦以阴阳之气皆极于六,天地间穷上反下循环无端者,不过此六而已,此立六爻之意也。孔子见男女有象即有数,有数即有理,其中之理神妙莫测,立言不一而足,故所系之辞多于前圣。孔子没,后儒不知文王周公立象皆藏于《序卦》错综之中,止以《序卦》为上下篇之次序,乃将《说卦》执图求骏。自王弼扫象以后,注《易》诸儒皆以象失其传,不言其象,止言其理,而《易》中取象之旨遂尘埋于后世。本朝纂修《易经性理大全》,虽会诸儒众注成书,然不过以理言之而已,均不知其象,不知文王《序卦》,不知孔子《杂卦》,不知后儒卦变之非。于此四者既不知,则《易》不得其门而入;不得其门而入,则其注疏之所言者,乃门外之粗浅,非门内之奥妙。是自孔子没而《易》已亡至今日矣。四圣之《易》如长夜者二千余年,不其可长叹也哉!
夫《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此孔子之言也。曰像者,乃事理之仿佛近似、可以想像者也,非真有实事也,非真有实理也。若以事论,“金”岂可为车?“玉”岂可为铉?若以理论,“虎尾”岂可履?“左腹”岂可入?《易》与诸经不同者全在于此。如《禹谟》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是真有此理也;如《泰誓》曰“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是真有此事也。若《易》,则无此事无此理,惟有此象而已。有象,则大小远近精粗千蹊万径之理咸寓乎其中,方可弥纶天地;无象,则所言者止一理而已,何以弥纶?故象犹镜也,有镜则万物毕照;若舍其镜,是无镜而索照矣。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
又如以某卦自某卦变者,此虞翻之说也,后儒信而从之。如讼卦“刚来而得中”,乃以为自遁卦来,不知乃综卦也,需讼相综,乃坎之阳爻来于内而得中也。孔子赞其为天下之至变,正在于此。盖乾所属综乎坤,坎所属综乎离,艮所属综乎巽,震所属综乎兑,乃伏羲之八卦一顺一逆自然之对待也,非文王之安排也。惟需讼相综,故《杂卦》曰:“需不进也,讼不亲也。”若遁则综大壮,故《杂卦》曰:“大壮则止,遁则退也。”见于孔子《杂卦传》。昭昭如此,而乃曰“讼自遁来”,失之千里矣。此所以谓四圣之《易》如长夜者,此也。
德生去孔子二千余年,且赋性愚劣,又居僻地,无人传授。因父母病,侍养未仕,乃取《易》读于釜山草堂。六年不能窥其毫发,遂远客万县求溪深山之中,沉潜反复,忘寝忘食有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数年而悟伏羲文王周公之象,又数年而悟文王《序卦》、孔子《杂卦》,又数年而悟卦变之非。始于隆庆四年庚午,终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二十九年而后成书,正所谓困而知之也。既悟之后,始知《易》非前圣安排穿凿,乃造化自然之妙,一阴一阳,内之外之,横之纵之,顺之逆之,莫非《易》也。始知至精者《易》也,至变者《易》也,至神者《易》也。始知《系辞》所谓“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错综其数”,“非中爻不备”,“二与四同功”,“三与五同功”数语,及作《说卦》《序卦》《杂卦》于“十翼”之末,孔子教后之学《易》者,亦明白亲切,但人自不察,惟笃信诸儒之注,而不留心详审孔子“十翼”之言,宜乎长夜至今日也。
注既成,乃僭于伏羲文王圆图之前新画一图,以见圣人作《易》之原。又画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又画八卦所属相错图,又画八卦六爻变自相错图,又画八卦次序自相综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文王序卦正综图,又画八卦四正四隅相综文王序卦杂综图,又发明八卦正位及上、下经篇义并各字义,又发明六十四卦启蒙,又考定《系辞》上下传,又补定《说卦传》以广八卦之象,又改正《集注》分卷,又发明孔子“十翼”。其注先训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后加一圈,方训释本卦本爻正意。象数言于前,义理言于后。其百家注《易》,诸儒虽不知其象,不知《序卦》《杂卦》及卦变之非,止言其理,若于言理之中间有不悖于经者,虽一字半句,亦必采而集之,名曰《周易集注》。庶读《易》者开卷豁然,可以少窥四圣宗庙百官于万一矣。
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贤立言不容不自任类如此。德因四圣之《易》千载长夜,乃将《纂修性理大全》去取于其间,更附以数年所悟之象数,以成明时一代之书。是以忘其愚陋,改正先儒注疏之僭妄,未暇论及云。
瞿塘来知德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