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古文评点及教学建议》是为了响应语文课程改革的需求,加强古诗文教学而作。
《中小学古文评点及教学建议》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两章“古文之根”与“古文之美”,用以澄清中国古文审美传统,对古文评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将其用于古诗词教学。第二部分是附录,包括部编语文课本中所有古文的集评,为古文教学提供直接的参考。
古文教学的工具书
理解古文的好帮手
古文是传承中华文化最好的载体,蕴含着人世间最动人的情意,能够丰富、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古文的内容和形式离学生较远,教学难度很大。
《中小学古文评点及教学建议》在澄清中国古文审美传统的基础上,借助历代评家对古文作品的评点,帮助学生亲近、理解、欣赏古文。
编辑推荐篇章:
P6-7 儒家思想与儒士精神
P41 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
2015年和2018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两辑《习近平用典》,含括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劝学、任贤、天下、治理、廉政、法治、信念、创新、法制、辩证、历史、文学等17个主题,其中包含许多经典古文,如: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出自《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下》)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班固《汉书??武帝纪》)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文句的意涵都可以用现代文表达,为什么要引用古文?张中行说:“文言有打破时空限制的魔力,所以历代大量能文的人愿意用它,不能不用它。”看来人们不但愿意用古文,而且古文是“不能不用”的。他还说:“文言简直像个罕见的怪物,它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地活动了三千年上下。”a“罕见的怪物”!其他词汇已不足以评价文言的价值和魅力,“怪物”——昭示古文永不磨灭、不可抵抗的力量与魅力,这种力量与魅力甚至让人感到敬畏!
2020年春,肆虐中国的新冠疫情中,伊朗驻华大使馆微博发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以国之名祭奠新冠肺炎遇难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对个体尊严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引自《左传》。日本两家机构捐给中国的抗疫物资上分别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前者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后者出自1300年前日本长屋王所写的《绣袈裟衣缘》,他将这句诗绣在送给中国僧人的袈裟上。中国捐助给日本、法国、韩国的物资上分别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和“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分别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三国谯周的《齐交》,新罗旅唐学者崔致远的《有唐新罗国故知异山双谿寺教谥真鉴禅师碑铭》。古文出现在也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时刻伴随我们,从来也不曾远离。古文是历史深处时空的回响,响应并加强我们的每一分感动与领悟。人们的情意在千年的时空尺度上被古文唤起,并得以确认、深化与升华。中国人很幸运,可以借助古文——延续几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最重要的载体,将我们的情感延伸、回溯到千百年前的某个时空,与古人相遇并分享情意。每一次于古文中的回眸与审视,都让人们确认一直在坚持的是什么,一直在斗争的又是什么;什么永远感动着我们,什么又让我们痛彻心扉。每一句被吟诵的古文,都是一面历史的镜,映出过去与现在同样的欢笑、同样的眼泪,我们因此而更加清楚内心的希望与期冀,更加确认当下所在及未来所向。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古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和文字符号,它更是中华民族情感、意志、审美最重要的载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这是人类永不放弃的追问与求索,千百年来积淀的古文为人们面对和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支点。现代文也许可以表达与古文同样的意思,但古文中的岁月、求索、荣耀、悲喜、血泪却不可替代,且会随着时间的酝酿而愈发醇厚、动人。因此,古文有生命,它生长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与情怀中;古文有力量,它塑造一代代中国人的思想与心灵;古文常在常新,它因一代代中国人的传扬而自我丰富并不断获得新的生命。
古文是传承中华文化最好的载体,蕴含人世间最动人的情意,给学生以最精美的文化熏陶。它丰富、滋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认知层面,让学生回到过去、走向远方,观察丰富多彩的自然与社会,探索幽深微眇的人心;在情感层面,让学生触摸悲伤与喜乐,生发感悟与共鸣,获得慰藉与力量;在意志层面,让学生看到美好与丑恶、感受向往与追求、欣赏智慧与勇气。基于此,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修订的重点之一,语文课标在这方面的表现最突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我们应看到,古文教学难度很大,因为其内容和形式离学生很远。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就是找“行家”引路,就像一个孩子从小就跟着行家看戏,他们即时的喝彩、沉迷的表情、场外的品评、家中的模仿,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戏曲赏析教育。类似的,我们可以借助历代评家对古文的评点,帮助学生亲近、理解、欣赏古文。本书即在澄清中国古文审美传统的基础上,集合了中小学课本中古文的评点,用以提高古文教学的品质。那么,评点是什么,对古文教学有何意义?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b:
正夫曰:人言陶渊明隐,渊明何尝隐?正是出耳。(施德操评《桃花源记》)
《过秦论》三篇,合成只一篇耳。第一篇专讲气势,说得极高兴处却露出败兴样子,着眼在“仁义不施,攻守势异”一语,为画龙之点睛。然初不说明,只说他前胜后败,一个闷葫芦中贮了无数机关,使人扪索不得。难在一层后,又是一层,只不说秦之所以失天下之故,但言关中形胜如此,兵力如此,诸侯败衄又至于此,宜在万不可败之列,何以竟至一败涂地?及到“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语,在文势似成结穴,忽又振起“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句,似有百倍之神力,从积压在万钧之下,忽然以扛鼎之力打挺而起,真非贾生力量不及此也!(林纾评《过秦论》)
须知此文有数样声口,数样气色。秦王使人谓安陵,第一样;安陵对秦使,第二样;秦王谓唐雎,第三样;唐雎对秦王,第四样;秦王怫然怒,第五样;唐雎挺剑起,第六样;秦王长跪谢,第七样。要写秦王装模作样,便活画出一恣睢暴戾之秦王;要写秦王心惊胆战,便活画出一低声下气之秦王;要写安陵受制于人,便活画出笑啼不敢之安陵;要写唐雎声势狞恶,便活画出一怒容可掬之唐雎。种种奇妙,何处得来?“专诸之刺王僚”一段,并不如荆卿所云“左手把袖,右手揕胸”也,只从四面八方盘旋烘染,而纸上已岌岌摇动,令人一读一击节。真奇笔也!(王符曾评《唐雎不辱使命》)
《左传》如杨妃舞盘,回旋摇曳,光彩射人;《庄子》如神仙下世,咳吐谑浪,皆成丹砂;子长之文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而自中于律;孟坚之文整,方之武事,其游奇布列不爽尺寸,而部勒雍容可观,殆有儒将之风焉。(凌约言评《史记》)
这些评点从文章内涵、文字风格、创作技法、文章渊源、阅读感受等多个方面对古文进行分析评价,揭示了古文的意义和美感,可谓切中肯綮、情真意切。张中行在《文言津逮》中说:“前人的评论,大多出于专家之手,见得广,谈得深”,“我们不只要重视,还要把它看作培养眼光的课本,不停止于记住论断,要更向前,学习前人所以作出此种论断的理论和方法”。c评点者凭借其人生体验和审美修养,为我们理解、欣赏古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多样化的视角。这些评点用于古文教学,既是赏析古文的参考,也可作为引发学生探究乃至争论的素材,从而能有效提高古文教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在中国,评点到宋代成为一种自觉的批评方式,其兴盛则出现在明清。中国古代一流的作家作品几乎都已被人评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更是不止一次地被评点。d伟大的文学作品有无穷的涵义,评点将这些涵义不断地揭示出来。e高水平评点对文学作品的传播有巨大影响,清代廖燕在其文学评点专论《评文说》中指出:“以吾之手眼,定他人之文章,而妍媸立见,非评不为功。故文章之妙,作者不能言而吾代言之,使此文更开生面,他日人读此文,咸叹其妙,而不知评者之功之至此也。”显然,评点揭示了“作者不能言”的作品之妙,丰富、扩展、深化了作品的意义,使其“更开生面”。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有多人对其进行评点,将这些评点辑录起来就是集评。吴朝喜在《重刊集千家注批点杜诗后序》中说:“抑能翻刻杜诗之善本,以传四方,使四方之人因批释以明其诗,讽之诵之,玩之味之,而深好之焉。”f集评将一个作品不同风格、不同观点、不同审美取向的评点汇于一处,对读者从不同层面理解作品颇有价值。
也有人认为,评点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有害无益,其对评点的批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评点代替乃至剥夺了读者的亲身感受,在作品和读者之间形成隔膜;其二,评点只是一家之言,有时还存在偏颇,会对读者产生误导。如王夫之说:“有皎然《诗式》而后无诗,有《八大家文钞》而后无文。立此法者,自谓善诱童蒙,不知引童蒙入荆棘,正在于此。”(《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外编》)章学诚说:“但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如饮食甘旨,衣服轻暖,衣且食者之领受,各自知之,而难以告人。如欲告人衣食之道,当指脍炙而令其自尝,可得旨甘;指狐貉而令其自被,可得轻暖,则有是道矣。必吐己之所尝而哺人以授之甘,搂人之身而置怀以授之暖,则无是理也。”(《文史通义??文理》)这提醒我们,面对评点不能人云亦云而让他人的评价代替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同时,因为集评中多个评点之间存在交织、印证、演进,甚至出现相反意见的争论,这恰恰有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古文作品,如张中行指出,要重视多种评论中的相反意见,在长短得失的衡量中提高自己阅读的鉴赏力。g
因此,将古文评点作为教学参考时,一方面要将评点与古文作品紧密关联,避免只见评点不见作品的现象;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古文审美的基本规律,关注评点的依据和文化背景,并将多个评点关联起来,批判性地接受评点的结论。
总之,古文集评对教学来说是高品质的参考资料,教师备课时有集评的辅助,就像有诸多历代高水平评家“坐在我们旁边”,和我们一起就如何赏析古文进行“教研”,这对提升古文教学的品质无疑会很有帮助。
本书正文包括两章,第一章分析了古文之“根”——儒家思想与儒士精神,这是理解古文作者及其作品的基础;第二章分析了古文之“美”——语文课讲古文必须凸显其审美价值,我们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古文——议论文、明志文、记叙文、山水文、小品文——的审美指向进行了分析。本书的附录是中小学课本中古文h的集评——来自历代古文集评、古文选集、古文鉴赏等。集评分为两类:一是单篇文章的集评;二是对古文著作、文集——《论语》《孟子》《庄子》《左传》《史记》——的集评。这些著作、文集是建构中国文化的奠基性作品,开发了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处女地,以精妙的方式表情达意,显示了中国文艺审美的基本取向,为后世多种文学形式设定了写作内容和写作技法的框架。i中小学课本中有多篇文章来自这些著作、文集,集评有助于我们从更上位的角度认识这些文章共同的特点与风格。
我们对收集到的古文评点进行了筛选,保留了能供古文教学直接参考或能给师生带来启悟的评点,排除了抽象、空洞的评点,以及某些考据式的、与文本赏析关系不大的评点。我们保留了一些有争议的评点,有助于开阔思路,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文本的审美意涵。
本书附录的集评,不仅是古文教学的参考,还是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意志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对其进行分析、理解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古文鉴赏力。本书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古文集评的来源,教师可以在课本收录的古文有变化时从中查找相关集评。
最后,我们建议读者同时阅读本书的姊妹篇——《中小学古诗词评点及教学建议》(赵希斌、杨思航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该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诗词集评的内容并对其如何应用于教学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诗词内涵及意蕴”“诗词美感与艺术手法”“诗词关联与对比”,这三个方面同样适用于理解古文集评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
赵希斌
发展心理学博士,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参与多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研究专长为教学评价、学业质量监测、语文教学。近十年来就高效教学、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等内容开展了近千次的讲座、培训。已出版《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魅力课堂》《给语文教师的阅读建议》等数本专著。
章靓靓
语文教育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张宁
语文教育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现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前 言 / 1
第一章 古文之根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文乃至中华文明的思想核心,塑造了古文独特而恒久的生命力;古文作者大多是秉持儒家精神的儒士。理解儒家思想、儒士精神是解读古文的前提与基础。
一、儒家思想与儒士精神 / 6
二、儒家思想之渊源 / 22
第二章 古文之美
所有带有文学意味的、选入中小学课本中的古文都蕴含着情意。基于语文教学的视角,解读古文应注重其文学性,这意味着我们要有意识地凸显和关注古文中的情意,发掘古文所蕴含的文学美感。
一、情意溯源 声韵动人 / 35
二、精彩纷呈 各有其美 / 45
附 录 中小学古文集评
先 秦 / 72
孔子 / 72
《论语十二章》 / 7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86
孟子 / 90
《天时不如地利》 / 9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91
《富贵不能淫》 / 93
《鱼我所欲也》 / 93
《齐桓晋文之事》 / 95
庄子 / 98
《逍遥游》 / 98
《庖丁解牛》 / 10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105
列子 / 107
《愚公移山》 / 107
屈原 / 109
《渔父》 / 109
《左传》 / 111
《烛之武退秦师》 / 111
《曹刿论战》 / 114
《战国策》 / 116
《唐雎不辱使命》 / 116
《邹忌讽齐王纳谏》 / 118
《荆轲刺秦王》 / 120
秦 汉 / 125
李斯 / 125
《谏逐客书》 / 125
李密 / 128
《陈情表》 / 128
司马迁 / 130
《报任安书》 / 130
《陈涉世家》 / 133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36
《鸿门宴》 / 140
《周亚夫军细柳》 / 143
贾谊 / 145
《过秦论》 / 145
班固 / 151
《苏武传》 / 151
魏晋南北朝 / 153
诸葛亮 / 153
《出师表》 / 153
《世说新语》 / 157
《咏雪》 / 157
陶渊明 / 158
《桃花源记》 / 158
《五柳先生传》 / 163
《归去来兮辞并序》 / 164
陶弘景 / 168
《答谢中书书》 / 168
吴均 / 171
《与朱元思书》 / 171
王羲之 / 173
《兰亭集序》 / 173
陈寿 / 176
《隆中对》 / 176
郦道元 / 179
《三峡》 / 179
唐 / 182
魏征 / 182
《谏太宗十思疏》 / 182
王勃 / 184
《滕王阁序》 / 184
韩愈 / 189
《马说》 / 189
《师说》 / 191
《祭十二郎文》 / 195
柳宗元 / 197
《小石潭记》 / 197
《种树郭橐驼传》 / 201
《愚溪诗序》 / 204
刘禹锡 / 208
《陋室铭》 / 208
杜牧 / 209
《阿房宫赋》 / 209
宋 / 212
周敦颐 / 212
《爱莲说》 / 212
苏洵 / 215
《六国论》 / 215
苏轼 / 218
《记承天寺夜游》 / 218
《赤壁赋》 / 220
《石钟山记》 / 225
欧阳修 / 226
《秋声赋》 / 226
《醉翁亭记》 / 229
《伶官传序》 / 234
范仲淹 / 236
《岳阳楼记》 / 236
王安石 / 239
《游褒禅山记》 / 239
《伤仲永》 / 242
《答司马谏议书》 / 243
明 / 245
张岱 / 245
《湖心亭看雪》 / 245
归有光 / 247
《项脊轩志》 / 247
宋濂 / 251
《送东阳马生序》 / 251
清 / 253
蒲松龄 / 253
《劳山道士》 / 253
龚自珍 / 256
《病梅馆记》 / 256
姚鼐 / 258
《登泰山记》 / 258
沈复 / 261
《海国记》 / 261
《论语》 / 266
《孟子》 / 272
《庄子》 / 278
《史记》 / 286
《左传》 / 296
主要参考文献 / 303
后 记 /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