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百姓·万人家:保障房之设计思维》受深圳规土委委托,由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组织的有关保障房设计研究的竞赛,目前,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在此次竞赛成果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梳理、研究工作,并编写出有关保障房设计思考的专著,从保障房用户需求、政策、城市效率、社区配套研究、户型研究、产品实施等各个角度探讨我国目前保障房的设计与发展问题。
题目
“保障房无疑是中国当下热词……”这是2011年刚成立的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以下简称“设计中心”)接受深圳规土委委托开展保障房设计创新竞赛与研究时,作为开篇思考,我写下的第一句话。当时的想法是要借助研究、竞赛、展览与研讨,在保障房建设热环境下,提供一种冷思考,包括应用设计工具展开的理性和系统的问题梳理、跨专业多角度的讨论和创新的解答。现在三年过去,政府也已换届,保障房建设也相对冷却,梳理过往成果,观察建设现状,比较参考案例,我们倒是还保持着为保障房思考探索的热度,同时也希望能把这些成果放在设计思维的框架下加以整理和评述,使保障房课题和设计思维两者相互作用,得到相得益彰的深化和呈现。
最初这一课题只是一个保障房设计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但带着使命而新生的设计中心主张“用设计来解决问题”,因此工作重点并没有停留在通过设计竞赛获得一些户型与建筑设计方案,或者仅是憧憬和试图复制类似柏林住宅展览的保障房设计活动。我们需要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来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设计竞赛题目、设计活动及流程。
最初几个月,通过资料检索、研讨,我们将保障房整个链条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以便找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真正的保障需求、房屋与土地存量资源的善加利用、资金和房源供给的可持续性、低成本住房与生活环境的营造、国外低收入社区与住宅的经验教训、等等。
面对保障房乱麻中整理出的节点难题,什么样的竞赛题目能引导参与者真正系统思考和解决保障房问题?这成为更大的难题。我们曾一度为如何兼顾竞赛的专业性和政策设计的公众参与而纠结,也为竞赛基地位置和规模的选择如何能反映我们的研究立场和主张而头疼。我们召集政府相关机构、建筑师、开发商参与多轮研讨和头脑风暴,第一轮选取的位于远郊保障房大地块的真实选址题目受到了棒喝,批评者认为这样的题目和我们反对保障房选址边缘化的立场相矛盾。虽然我们希望竞赛题目能结合真实项目基地以便有更多实施的可能性,但我们也意识到真实项目选址往往正是当下保障房误区所在,会传达错误信息,误导参赛者,扰乱我们的研究结果和想表达的立场。最终,我们放弃了真实题目,在保障房极为关键的布局选址上,将权利开放给了参赛者,并提出一个假想原型选址供选择——集大地块,交通分割,临近城中村、办公区和高档住宅区等复杂要素于一身。
经过反复权衡,与当时设计中心的兼职学术顾问杜鹃远程讨论,绞尽脑汁之后,一个具有系统针对性和文学故事性的题目终于被一点一点挖掘和提炼出来,几个月的系统梳理和研究终于有了回报。我们相信这是一个能兼顾规划设计与政策研究、城市策略与社区规划、用户需求与技术创新的题目,同时也是能促进保障房问题得到更加理性与系统解答的竞赛题目:“一户·百姓·万人家”(1 UNIT.100 FAMILIES.10000 RESIDENTS)。
“一·百·万”的三个数字,代表了所有保障房规划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三个层次/尺度问题:“一”代表一套户型的具体设计,如何为保障人群提供综合性价比最佳的基本居住单元;“百”代表解决保障房需求的资源整合策略,如何将成千上万的保障房任务化整为零、以百户为单位消化在已有城市存量住房中或已有社区边角土地上;“万”代表万一出现的(“百”策略未能完全有效的情况下)万人大保障社区的规划模式探索,特别是社区内保障人群低成本生活环境的规划建设。
这个题目里头,对户型提出性价比最优的设计要求,这个还容易理解,也是从规划部门建筑设计管理角度希望重点探索并期望能得到可供推广的优选户型。但保障房设计不仅仅是针对房屋本身,还涉及一个城市系统运作的效率、社会结构生态的平衡乃至城市空间资源的公平使用,当然,也包括公共政策。对保障房进行链条式和系统性的梳理来寻找总体解决方案,正是设计中心在实践方法论上与偏重于提供功能及形象解决方案的传统设计的不同之处。
问题
竞赛题目对保障房社区规模提出限定(百户左右),并要求大型社区(万人左右)考虑生活成本和就业机会,以及同步征集政策设计,其实是针对中国当下保障房在城市系统、社会结构及空间资源方面的认识偏差甚至盲区而提出的设计引导。
这些偏差或盲区主要体现在:
1.简单把保障房看作是普通住宅或商业楼盘项目的低端版和缩小版。以致简单缩小的户型效用低,建造和维护成本高,配套与保障人群需求不匹配。
2.把解决居住保障问题简化为孤立的建筑面积指标来完成,无视保障房与社会结构及城市正常运作的内在关系,往往集中在城市偏僻位置大量建设单一保障社区,造成新的城市交通、配套、就业和社会问题。
前言
一 为什么要用设计思维来思考保障房
1.保障房的诸多问题仍是设计问题
2.为什么要引进设计思维
3.如何应用设计思维重新思考居住保障问题
二 产品特性:保障房是什么
1.保障房认知存在的问题:是砖头还是居住权利
2.保障房如何受到房屋商品特性影响
3.保障房:福利产品有哪些利弊
4.保障房为什么还是城市基础设施
三 用户需求:居住保障谁是主角
1.用户界定及其需求:他们是谁
2.保障房问题根源:用户缺位
3.责任主体与权利主体:不同主体的差别是什么
4.协同营造:保障房供应的角色分工
四 选址策略:保障房应该在哪里
1.选址方法:保障房偏远的原因和后果
2.需求感同:用户及其期望在哪里
3.头脑风暴:城市中心地区空间拓展的各种可能
4.原型提炼:城市中心的“百姓”策略
五 社区建设:重要的是赋权
1.社区问题:为什么城市规划与设计在这里失灵
2.设计师容易忽视的保障房社区生活
3.头脑风暴:保障房社区的各种可能性
六 一户/空间设计:不同规模家庭的保障需求
1.小而不当:保障房户型的主要问题
2.小中见大:设计的各种可能
3.原型设计
七 产品实施
1.成本控制:我们还会便宜建造吗
2.未来建造思考的方向:解决房价与居民支付能力的落差问题
附录
“一·百·万——2011保障房设计竞赛”项目时间轴任务书
保障房竞赛专家名单
“一·百·万”保障房设计竞赛评审结果公告
“广厦千万·居者之城”展览策展说明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