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网络工程专业教材
定 价:48 元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网络工程专业教材
- 作者:季福坤,钱文光,魏艳娜,邹澎涛,颜煜 编
- 出版时间:2020/4/1
- ISBN:9787517085171
- 出 版 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P393
- 页码:28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3
- 开本:16开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网络工程专业教材》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内容和结构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力求使该书的逻辑性更强,此外,还增加了一些新技术、新标准和新应用的介绍,对一些协议增加了案例分析和讲解,删减了一些过时的或者不常用的内容。本次修订的目的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其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该书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及Internet Intranet应用发展为依据,以TCPIP为主线,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各层次的协议予以分析和描述。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无线局域网技术、网络层、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传输层、应用层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该书论述严谨、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既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应用技术和实践。另外,各章均配有习题,并以课外抓取网络数据包进行协议分析为手段,由浅入深,逐步引导读者将理论与网络实际数据流直接联系,使协议分析变得生动而实用。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网络工程专业教材》可用作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及网络管理与维护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书自2004年8月出版以来,得到了许多读者的青睐,许多院校将此书作为教材使用。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了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作者对本书再次进行了修订。
本书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对内容和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力求使本书的逻辑性更强。此外,增加了一些新技术、新标准和新应用的介绍,对一些协议增加了案例分析和讲解,删减了一些过时或者不常用的内容。本次修订的目的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其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书仍以网络体系结构为主线,以协议分析为主要内容,以TCP/IP协议簇作为协议分析的重点。在讲解协议结构的同时,与实际网上传输的数据包进行对照分析,使读者对协议有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包含了让读者利用抓包工具软件进行网络数据包抓取并分析的练习。随着学习的深入,层层剥离网络协议的内容。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本书介绍了网络编程和使用协议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使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
与第二版相比,本书主要变化如下。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论在内容上进行了更新,增加了计算机网络当前的技术发展状况,并对计算机网络的类别进行了调整,细化了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
第2章物理层在结构上改动较大,把第二版中第2章的数据通信基础知识去掉差错校验和控制后,其他内容并入现在的物理层,将差错校验和控制并入本书第3章,将第二版第3章物理层中的无线局域网物理层标准并入现在的第4章,这样使知识衔接更紧凑。本章删除了同轴电缆的内容,增加了码分多路复用技术、宽带接入技术、4G/5G技术等内容,使知识更充实。
第3章数据链路层是由第二版中的第4、5章合并而成,增加了虚拟局域网技术,删除了HDLC内容,将停止等待协议、连续ARQ协议、流量控制等并入本书第7章。
第4章无线局域网技术是由第二版中第3章以及第5章中关于无线局域网的内容整合而成的,并增加了对无线局域网部署以及协议工作原理的描述。
第5章网络层是由第二版中的第6章和第7章合并而成的,删除了拥塞控制部分,对IP地址部分增加了例题讲解,对路由部分重新进行了归纳整理,同时增加了例题分析,逻辑性更强,增加了广域网中广泛使用的MPLS技术。
第6章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是由第二版中的第8章调整而来的,并增加了对现有IPv6骨干网的介绍、图形化和命令行方式下IPv6地址的设置和目前比较重要的过渡技术,删除了已被RFC5095弃用的路由选择扩展首部。
第7章传输层是由第二版中的第9章调整而来的,将原数据链路层中可靠传输原理调整至本章介绍,以适应目前网络的实际情况。在流量控制中增加了对滑动窗口机制的介绍。更加详细地介绍了Socket程序实例的函数和流程。
第8章应用层更新和扩充了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内容,引入了HTML5版本。
第9章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没用第二版中第11章的内容。
书中带“*”部分在教学中可作为选讲内容或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材料。
本书从内容的整体编排上充分考虑培养生产、管理和维护一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强化应用特色,同时兼顾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为读者进一步研究与深造打下基础。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均为常年使用本书前两版的一线教师,对书中内容有较深的体会,很多修改思想来源于教学实践。本书由季福坤、钱文光任主编,魏艳娜、邹澎涛、颜煜任副主编。第1章由季福坤、魏艳娜编写,第2章、第8章由魏艳娜编写,第3章、第5章由钱文光编写,第4章由钱文光、李会民编写,第6章和第7章由邹澎涛编写,第9章由颜煜编写。本次改版由季福坤对内容选择、知识深度把握及描述方法等进行统一协调。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保留了第二版的精华。一部分原书作者没有参加此次改版工作,但他们在第二版中的贡献不会由于第三版的出现而被磨灭,这里对张景峰、孙广路、张云峰、刘洁等第二版作者表达深深的谢意。
在第三版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吸取了同仁的宝贵经验,我们会在参考文献中列出所有参考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季福坤,男,1956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河北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网络协会副理事长、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宇航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协议,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等;主要讲授课程有微机原理、计算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原理等课程;主编出版计算机网络基础(“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教材4部。
第三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1.1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
1.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1.1.2 Intemet简介
1.1.3 计算机局域网
1.1.4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2.1 计算机网络硬件
1.2.2 计算机网络软件
1.3 计算机网络类别
1.3.1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1.3.2 按照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1.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简介
1.4.1 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1.4.2 ISO/OSI参考模型
1.4.3 TCP/IP参考模型
1.4.4 具有五层协议的参考模型
1.5 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
1.5.1 各层的数据传输单元
1.5.2 数据封装和解封装过程
1.6 计算机网络协议相关的标准化组织
1.6.1 网络协议标准化组织
1.6.2 Intemet管理机构
1.6.3 RFC文档
习题1
第2章 物理层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数据、信息与信号
2.1.2 数据通信系统
2.1.3 基本概念和术语
2.2 数据通信的基本方式
2.2.1 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
2.2.2 单工、半双工与全双工传输
2.2.3 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
2.2.4 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2.3 数据编码技术
2.3.1 数字数据用数字信号表示
2.3.2 数字数据用模拟信号表示
2.3.3 模拟数据用数字信号表示
2.4 多路复用技术
2.4.1 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2.4.2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2.4.3 波分多路复用技术
2.4.4 码分多路复用技术
2.5 数据交换方式
2.5.1 报文交换
2.5.2 分组交换
2.5.3 数据交换方式的比较
2.6 物理层概述
2.7 传输介质
2.7.1 传输介质的特性
2.7.2 有线传输介质
2.7.3 无线传输介质
2.8 物理层协议举例-EIA RS-232C接口标准
2.9 宽带接入技术
2.9.1 ADSL技术
2.9.2 HFC技术
2.9.3 FTTx技术
2.10 4G/5G技术
习题2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3.1 数据链路层概述
3.1.1 基本概念
3.1.2 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及功能
3.2 差错检验和控制
3.2.1 差错类型
3.2.2 差错控制的方式
3.2.3 常用的检错纠错码
3.3 局域网概述
3.3.1 局域网的定义与发展过程
3.3.2 局域网的特点
3.4 局域网的组成
3.4.1 局域网硬件
3.4.2 局域网软件
3.5 传统以太网
3.5.1 以太网概述
3.5.2 MAC地址
3.5.3 MAC帧结构
3.5.4 CSMN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3.6 交换式局域网
3.6.1 交换式局域网概述
3.6.2 局域网交换机工作原理
3.6.3 局域网交换机的帧转发方式
3.7 虚拟局域网
3.7.1 虚拟局域网概述
3.7.2 VLAN的划分方式
3.7.3 VLAN原理
3.8 高速以太网技术
3.8.1 快速以太网
3.8.2 千兆以太网
3.8.3 万兆以太网
3.9 Intemet的链路层协议
3.9.1 PPP层次结构
3.9.2 PPP帧格式
3.9.3 PPP工作过程
3.9.4 PPP身份认证
3.9.5 PPPOE
习题3
第4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
4.1 无线网络概述
4.2 IEEE 802.11体系结构
4.2.1 802.11协议标准
……
第5章 网络层
第6章 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
第7章 传输层
第8章 应用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