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用经典滋养灵魂
龚鹏程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经典。经,指其所载之内容足以做为后世的纲维;典,谓其可为典范。因此它常被视为一切知识、价值观、世界观的依据或来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后来则成为该民族累世传习、讽诵不辍的基本典籍。或称核心典籍,甚至是“圣书”。
佛经、圣经、古兰经等都是如此,中国也不例外。文化总体上的经典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依此而发展出来的各个学门或学派,另有其专业上的经典,如墨家有其《墨经》。老子后学也将其书视为经,战国时便开始有人替它作传、作解。兵家则有其《武经七书》。算家亦有《周髀算经》等所谓《算经十书》。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经》,饮茶有《茶经》,下棋有《弈经》,相鹤相马相牛亦皆有经。此类支流稗末,固然不能与六经相比肩,但它各自代表了在它那一个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地位,却是很显然的。
我国历代教育和社会文化,就是以六经为基础来发展的。直到清末废科举、立学堂以后才产生剧变。但当时新设的学堂虽仿洋制,却仍保留了读经课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才开始废除读经。接着,他主持北京大学时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更进一步发起对传统文化的攻击。趋势竟由废弃文言,提倡白话文学,一直走到深入的反传统中去。论调越来越激烈,行动越来越鲁莽。
台湾的教育、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意识,其实也一直以延续五四精神自居,以自由、民主、科学为号召。故其反传统气氛,及其体现于教育结构中者,与当时大陆不过程度略异而已,仅是社会中还遗存着若干传统社会的礼俗及观念罢了。后来,台湾朝野才惕然憬醒,开始提倡文化复兴运动,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了经典的内容。但不叫读经,乃是摘选《四书》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为补充。另成立文化复兴委员会,开始做经典的白话注释,向社会推广。
文化复兴运动之功过,诚乎难言,此处也不必细说,总之是虽调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传统的势能,但对社会普遍民众的文化意识,还没能起到警醒的作用;了解传统、阅读经典,也还没成为风气或行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妇接掌了当时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的副刊与出版社编务,针对这个现象,遂策划了《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一大套书。精选影响国人最为深远的典籍,包括了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的经典,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并附录原文以供参照,一时朝野震动,风气丕变。
其所以震动社会,原因一是典籍选得精切。不蔓不枝,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体例确实。经典篇幅广狭不一、深浅悬隔,如《资治通鉴》那么庞大,《尚书》那么深奥,它们跟小说戏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书里,用类似的体例来处理,很可以看出编辑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盖了几乎全台湾的学术菁英,群策群力,全面动员。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四,编审严格。大部丛书,作者庞杂,集稿统稿就十分重要,否则便会出现良莠不齐之现象。这套书虽广征名家撰作,但在审定正讹、统一文字风格方面,确乎花了极大气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这套书当成是写给自己子弟看的传家宝,写得特别矜慎,成绩当然非其他的书所能比。五,当时高信疆夫妇利用报社传播之便,将出版与报纸媒体做了最好、最彻底的结合,使得这套书成了家喻户晓、众所翘盼的文化甘霖,人人都想一沾法雨。六,当时出版采用豪华的小牛皮烫金装帧,精美大方,辅以雕花木柜。虽所费不赀,却是经济刚刚腾飞时一个中产家庭最好的文化陈设,书香家庭的想象,由此开始落实。许多家庭乃因买进这套书,而仿佛种下了诗礼传家的根。
高先生综理编务,辅佐实际的是周安托兄。两君都是诗人,且侠情肝胆照人。中华文化复起、国魂再振、民气方舒,则是他们的理想,因此编这套书,似乎就是一场织梦之旅,号称传承经典,实则意拟宏开未来。
我很幸运,也曾参与到这一场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贡献微末。先是与林明峪共同参与黄庆萱老师改写《西游记》的工作,继而再协助安托统稿,推敲是非、斟酌文辞。对整套书说不上有什么助益,自己倒是收获良多。
书成之后,好评如潮,数十年来一再改版翻印,直到现在。经典常读常新,当时对经典的现代解读目前也仍未过时,依旧在散光发热,滋养民族新一代的灵魂。只不过光阴毕竟可畏,安托与信疆俱已逝去,来不及看到他们播下的种子继续发芽生长了。
当年参与这套书的人很多,我仅是其中一员小将。聊述战场,回思天宝,所见不过如此,其实说不清楚它的实况。但这个小侧写,或许有助于今日阅读这套书的大陆青年理解该书的价值与出版经纬,是为序。
【导读】神仙龙虎斗
李元贞
《封神传》又叫《封神演义》,现在流行的一百回《封神演义》,是明朝中叶以后,许仲琳先生编定的。
中国从北宋仁宗开始,社会上兴起了一种说话人的娱乐活动,不但老百姓喜欢听说话人讲故事,连皇帝也很喜欢听,所以在《封神演义》问世的前面,在宋朝、元朝之间,就已经有了《武王伐纣书》,算是《封神演义》的老祖宗,是当时说话人的底稿。另外,中国的志怪小说,从《山海经》开始,就有很多中国最古老的神话,加上魏晋时代,印度佛经大量传入中国,更产生了很多有趣的神怪故事,一直到唐朝的传奇小说,宋朝的《太平广记》,元朝和明朝的平话小说,都包含了大量的神怪故事。
在宋朝的说话人中间,有一种人专门讲历史故事,像《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五代史演义》,都是从中国的历史上找一些故事来夸大描述,让听的人欢喜高兴。《封神演义》刚好结合了中国的神怪故事和讲历史故事的传统,合成了一个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故事主干,和以阐教、截教、西方(佛)教的神怪相斗为故事内容的平话小说,在明朝的中叶,很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
《封神演义》虽然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故事的主干,写的实在是姜太公(子牙)封神的故事,也就是说,作者从历史上周武王伐纣的故事演绎成一部跟历史没有多大关联的神怪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姜太公,他的本名姜尚,字子牙,号飞熊。在历史上,真有姜尚这个人,也的确在年纪很大才遇到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他不但有治国做宰相的才能,而且很会带兵打仗,据说古代的兵书——《六韬》就是他写的。
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以后,周武王为了西周谢他,封了他原来的家乡齐(今山东省)给他,他成为齐侯。他把齐国治理得很好,后代的人都叫他姜太公。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是他的后代,他有个女儿,嫁给周武王为妻,他变成周武王的岳丈。
在历史上,姜太公当然不可能封神,也不是靠神道的关系打败商纣王的,他和周文王两人,都是善观天下大势,看清楚商纣王的腐败无能,懂得培养自己的德行和力量,抓住时机才打败商纣王的。可是,《封神演义》写的不是真正的历史,也不是真正的人间故事,它写的是神和魔:神代表善的力量,魔代表恶的力量,在书中神的方面是阐教,魔的方面是截教,西方(佛)教来帮助阐教,阐、佛皆愿意帮助周武王和姜太公讨伐商纣王,截教却帮助商纣王,最后神战胜了魔,是很简单的善恶斗法作战的故事。
它的可爱处,是将中国历史或传说中的神或有名的人物,都使他们发生一点关系,像伏羲、神农、燧人、女娲、赤精子、云中子等。有些完全是观念上的,像元始(最初之意)天尊、鸿钧(宇宙的古名称)道人、通天(本领最大)教主,还有老子(因为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喜欢讨论宇宙的问题,所以变成本书中法力无边的神仙,也是元始的师兄,跟历史上的老子是两回事)、商纣王、周文王、苏妲己都编在一起,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这里面写得最好的两个人物是姜太公和哪吒。姜太公代表中国老人可爱的一面,越老越有智慧,心地越宽厚,判断越正确。哪吒代表一个聪明顽皮的少年,他因为顽皮,所以不太听父亲管束,犯了很多错;又因为聪明,接受了老师的教训,将聪明用到大事业上面去。
这本书也想告诉大家,做一个国君,应该像周文王那样爱护老百姓,如果像商纣王那样残暴无道的话,大家都会起来反抗他的,连神仙也会生气,要下山来打倒他。书中有商纣王的两个大臣闻太师和黄飞虎,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对商纣王都忠心耿耿,一个为了商纣王的无道而兵败战死;另一个被商纣王逼到绝路,只好反叛,两个人都很令人感动。本书的原作者,对苏妲己太过分谩骂了,那是因为从前的人有“女人是祸水”的偏见,一个昏君通常都会配上一个美人,好像昏君的所作所为,都是这些美人害的,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故事里的妲己,完全是被纣王强迫进宫的,她进了宫很容易跟着纣王学坏,所以本书在改写她的时候,多少修改了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其实在改写原书所有人物的时候,都整理删修了一些地方,使他们个性明显一点,故事发展合理一点。
一百回本的《封神演义》,情节太过于散漫庞杂了。本书抽取了原书的精华,写成了十个英雄故事,另外一章是附录一些可读的小故事。原书在文字上,充满了中国文字特有的名词性的想象力,有一大堆千奇百怪的厉害武器的名称,像乾坤圈、混天绫、打神鞭、定海珠、开天珠、阴阳镜、番天印、风火轮、招妖旗、戮魂旗、七宝妙树、九龙神火罩、捆仙绳等不胜枚举。这些武器实际上不会有这么大的法力,但从名词上,我们都能获得它们想象上的美感。原书中有一大堆的诗,这是中国平话小说的习惯写法,以现在的小说观点来看,都觉得所插入的诗作是很多余的,因此在改写的时候,全部都删去不用了。在原典精选中则加以保留,读者可以从中窥见原著的原貌。
《封神演义》对于神、魔的描写,有些地方非常生动活泼,像哪吒的莲花化身、土行孙的地行术、杨戬的幻术能力,神和魔打斗的紧张热闹,都有它文学上想象力的创造,很值得大家品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