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郑伯壎教授对其过去数十年来的领导研究的总结。透过实际案例,以科普的语言将领导的内涵与精神介绍给大众理解,让读者了解华人文化情境下的领导风格、这种风格的文化来源与内涵,以及对领导效能的影响。
自序
做了40年的领导学研究,阅读了数不清的领导文献,写了数以百计的领导研究论文,也出了几本学术性的专著,可是却很少有出版科普书籍的念头,理由无他:也许这代表了个人对创造知识的热情似乎凌驾于推广知识之上,喜爱研究甚于教学,偏向作而不述;即使进行知识分享,分享对象也大多是同行的专业学术工作者,而不是实际运用领导知识的实务界人士。显然地,这样的做法似乎也反映了本地的学术研究制度不怎么重视实务应用的特点,因而学术与实务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分离。仔细思量,这种分离其实是有些古怪的,因为知识创造的终极目的之一,不就是要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并造福人类吗?尤其,对一名资深的学术工作者而言,这种做法也算是对生他养他的社会,有一个投桃报李的回馈机会。
论及与领导研究结缘,如果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也许可以归因于偶然吧!的确,偶然事件对于人生许多重要事情的影响,要比多数人想象的大多了。即使不少职涯发展的教科书都宣称职涯是可以预先规划的,但实际上却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因而,最终走上哪条路,常常是因缘际会,随势转折的。作为一名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心理学研究所硕士生,我除了修习心理学的进阶课程之外,也因为兴趣使然,常在商学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所及管理科学研究所进进出出,聆听行为科学、人事管理、组织理论,以及营销管理之类的课程,渴望了解组织中的人类行为及其管理之道。也像许多研究生一样,为了选择学位论文的题目而大伤脑筋。一开始有兴趣的是消费者行为与广告心理学的议题,因为广告的要求及其表现手法总是扣人心弦,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一些叙说故事的广告短片,更是精彩绝伦,足以触动心灵深处,因此很想了解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为什么广告这种说服方法有效?如何有效?更想借此进一步登堂入室,一窥堂奥,深究人类的购买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打定主意后,就开始认真阅读文献,研读相关报告,并勤跑广告公司参与市场调查、资料分析,以及文案发想等的实务讨论。可惜,此一美梦从未成真,因为论文的指导教授出国进修去了。在那个通讯不是很方便的时代,代表着必须另寻方向,另谋出路。
于是,乃选择了领导行为的研究议题。选择此一议题,当然也是有其因缘背景的。研一修习高等心理学时,曾上台报告领导与社会气氛的古典研究。那是一篇极为出色的论文,不但改写了团体动力学的发展进程,也对领导学的兴起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作者大名鼎鼎,是20世纪最杰出的二十大心理学者之一的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他与两位团队成员将群体与领导氛围依照成员参与决策的程度,区分为集权、民主及放任等三种形式,并以儿童群体及其带领人作为研究对象来设计实验,观察此三种领导作风的效果,结果发现集权领导者领导的小组绩效最好,但成员的依赖性、抱怨度也较高;民主式领导较受成员的喜欢,即使没有领导者在场,仍会自动自发地执行工作活动;至于放任领导的效果则最差。受到此一篇论文的启发,乃转向社会与组织心理学的研究议题,探讨领导风格的内涵,及其与群体或个人效能的关系。
原先,也企图模仿前辈的做法,采用实验室研究或是准实验的方式,来查看不同的领导作风(包括工作取向与人际取向)的差异效果,可是指导教授挑战性地说:领导人要从何而来?要接受多久的领导训练?能够如期完成论文吗?他说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又另择他途,改采问卷调查的方法,实地进入工厂去搜集各部门主管的领导行为及其管辖人员绩效的种种资料,以验证所推论的假设。研究对象是一家业绩优异、在台湾排序前三名的鞋厂,不但慷慨提供了研究场域,而且彼此合作愉快,因而,结下了更为深厚的情谊,合作更为密切,不但开启了日后家族主义与领导的系列性研究;而且家长式领导与差序领导的原型,也是透过观察此一企业主持人与部属的互动,而逐渐发想出来的。
研究所毕业之后,又是十分机缘凑巧的,有机会观察科层组织的运作及其领导统御。其中一个是基层主管的领导及其效能的探讨。由于基层单位是组织内的基础建制单位,因此,了解基层单位内的垂直关系与上下互动状况,不但有助于改善基层主管之领导效能,亦可进而提升部属的士气,以及组织的整体表现。
在执行此项计划时,首先采取质性研究的方式,要求120位左右的基层人员根据其与主管相处的经验,描述与条列基层主管的领导行为内涵为何。接着再用内容分析的方式,去归类与掌握可能的行为类别,并写出为数可观的领导行为题项,再逐一精简整并,编制成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并查看领导与工作绩效间的关系。这种做法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领导研究颇为类似,照理说,也应该获得类似的领导行为类别。可是,十分有趣的是,虽然有些领导行为与美国研究所掌握的领导行为一致,但有一种行为却是新的类型,并与基层主管的诚信正直、不偏一己之私有关,而可名之为公私分明。公私分明不但是区分领导人优异与否的有效指标,也是后来德行领导概念的肇始。
所谓山不转人转,有了这样的际遇,于是与领导研究乃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其间,虽然也从事一些其他课题的研究,包括顾客与员工满意度、人员甄选与派任、工作动机与态度,以及组织文化与价值等,亦曾参与世界级跨国企业的组织发展与变革的长期计划,可是,领导研究不但未曾间断,而且循序渐进,进一步由点及面逐渐扩大。因而,研究对象由基层督导人员扩及高阶的CEO,研究焦点由验证西方领导模式扩及华人领导模式的发展;并进而由单文化关注扩及多文化取向,由单一领导模式的建立扩及多领导模式的发想,且交织出一张含括多种领导模式与领导发展的研究进路图。尤其在华人领导方面,更是收获颇丰,主要原因当然脱离不了时代背景的形塑,也与华人本土组织心理学的兴起有关。
在全球化趋势与霍夫斯泰德(Hofstede)之《文化影响》(Cultural's Consequences)的影响之下,文化因素在社会科学中的角色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者企图透过文化价值,来解释跨国与跨地区间的人类行为与组织行为差异,并据以降低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受到此思潮的影响,我的领导研究取径乃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转向本土化的观点。本土化取向着重于透过本地文化、历史及制度的爬梳,以掌握本地的组织与领导特色,并据以发展与建构相关理论。因而,开创重于引进,家长式领导的三元模式即是此一研究路线下的产物。
总之,本书可说是对过去数十年来之领导研究的总结,但由于不是书写一部学术专著,而是要以科普的语言将领导的内涵与精神传达给大众理解,所以有一些非正式,或是不够严肃之处。也因此,对原始著作的引注并不那么地讲究,有时甚至未注明出处,这些都是本书的局限,是需要事先说明的。虽然如此,本书所处理的乃是重要的题材,当然是透过一丝不茍的态度,来获得可能的结论的,应该可以对领导的实践者有所启迪。过去不少人都曾经喟叹过:“虽然讨论管理与领导的书很多,但却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清楚了解领导人实际上是在做什么的。”对此评论,衷心希望本书能有一些实质的帮助。
所谓“众志成城,众擎易举”,本书的完成当然是获得许多人的协助与帮忙的,包括过去与现在的博士班研究生周婉茹、简忠仁,以及姜定宇,他们对领导学都学有专精,而能在一些章节的初稿上贡献心力,我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但本书的最后成稿与书写责任则由我自行承担。另外,本书的缮打与编排,获得谢宜瑾助理的鼎力襄助,令人铭感腑内。对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的倡议,以及陈念祖主编的穿针引线,亦深表谢忱。虽然从1992年开始,就常常游走于海峡两岸之间,或研究或讲学,也培养了为数不少的心理学骨干人才,并曾有出版简体字专著的念头,可惜终究无疾而终。现在总算有幸遇到李莺,终能如愿。本书图文兼具,编辑与设计自然不同于普通图书,工作量极为繁重,但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协助下,不但顺利出版,而且印刷精美,令人赏心悦目。在此特别感谢原文新报业集团陈保平社长的引荐,上海人民出版社王为松社长的精心安排,以及周峥主任、沈骁驰编辑、汪昊及刘文捷美编的辛勤付出。对于所有人的感谢,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这个变革的年代里,如果本书能具有一些暮鼓晨钟的警醒作用,使得每位领导人都能够知己知彼、焕发精神、发挥所长,带领企业准确定位市场,实现政通人和、稳健发展的理想,为人类福祉作出自己独有的贡献,那当然就更是美事一桩了!
郑伯壎
谨识于台湾大学
2018年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