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原地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评价》在“本原地理”视角下,总结长期以来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经验,将地理实践在选修课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覆盖多数高中地理新课标规定的选修课目的课程设计,其中包括全国高考地理仍然在考查的选修课程。
《本原地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评价》将“本原地理”主张应用到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充分领会高中地理新课标对地理实践力的界定,具有使师生突破学校范围开展活动的历史意义,涵盖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实验三大活动类型,让实践活动秉承“本原地理”理念,担负起买践活动应有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还设计了“综合研学”的活动,使地理实践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国家倡导的研学旅行接轨。
《本原地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评价》构建了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必修课程评价体系,设计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落实地理实践的检验功能,使全书得以圆满。
随着我国高中课程的改革,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修订,以及新一轮地理教学研究热潮方兴未艾。与以往地理课程改革及地理教学研究相比,新一轮地理教学研究应当关注什么?聚焦什么?
从明面上看,搜索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水平、问题式教学、思维结构评价等,频次都很高,也确实值得研究。浏览近年来地理教学期刊目录和各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清单,关于这些专题的文章数量繁多。有不少文章字里行间满是“新意”,似乎每轮课程改革但求创新,没有什么好继承的。曾经反复尊崇的三维目标,也成为负面的比照,甚至不顾新课标关于素养与先前目标之间关系的表述。还有不少研究似乎处在“通识”层面,问题、情境、思维结构好像与地理学科性质和特征没有什么关联。即便论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除了人地关系、区域认知还有一些地理性外,综合思维、实践活动似乎只是以地理为案例罢了,并没有探究地理学科的思维、实践有哪些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这样的教学研究课题和文章做得很辛苦,可过几年就要推翻重来,标新立异,不深入,不自觉,不敬畏“内容为王”,甚至落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本书的内容同书名一样,有点令人耳目一新。提出了“本原地理”的教育教学主张,从“本原地理”的视角,来审视地理教学、地理教改和地理教研,追根溯源,归根结底,回归地理教育的本质。这种地理教育教学的主张,是回归到地理科学亘古不变的学科性质与特征,来理解地理学科的优势育人功能以及地理课程独特的教学逻辑。从地理科学的宏观性来理解地理课程协调人地关系的优势范畴和实用特点,从地理科学的综合性来理解地理课程综合思维的优势功能和思路特点,从地理科学的空间性来理解地理课程区域认知的优势结构和维度特点,特别是从地理科学的现实性来理解地理课程实践活动的优势情境和行为特点,并将地理实践力从践行其他素养的一般应用能力提升到验证整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品质的反馈检验能力的定位上。本书正是通过地理实践力与其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起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关联体制和良性循环机制。本书大篇幅的地理实践的内容,正是蕴含各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意。
值得关注的是,“本原地理”的教育教学主张,并非就地理论地理,作者主张回归地理教育的本质,除了“地理”,还有“教育”,除了必须遵循地理科学固有的特质和规律之外,还要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以学生为本的目的性。本书关注这些教育方面的本原考量在地理课程中的特殊体现,突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地理教育教学关联密切的方面。并且,本书揭示了实践创新素养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类似于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进而,本书通过“实践”,构建起客观存在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与学生主观的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二者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素养培育的大系统,颇有新意。本书大篇幅的地理实践的内容,在充分考虑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同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深入体味。
作为名校资深地理教师凝练的教学主张,本书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探索上,而是带领名校底蕴深厚的地理教研团队,全面演绎“本原地理”主张。首先,坚持地理课堂教学是践行“本原地理”主张主渠道的正确理念,敢于担当高中地理新课程重要新内容的教学改革重任,将“本原地理”回归地理科学本质和学生发展本职的种地理教育教学的主张,是回归到地理科学亘古不变的学科性质与特征,来理解地理学科的优势育人功能以及地理课程独特的教学逻辑。从地理科学的宏观性来理解地理课程协调人地关系的优势范畴和实用特点,从地理科学的综合性来理解地理课程综合思维的优势功能和思路特点,从地理科学的空间性来理解地理课程区域认知的优势结构和维度特点,特别是从地理科学的现实性来理解地理课程实践活动的优势情境和行为特点,并将地理实践力从践行其他素养的一般应用能力提升到验证整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品质的反馈检验能力的定位上。本书正是通过地理实践力与其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起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关联体制和良性循环机制。本书大篇幅的地理实践的内容,正是蕴含各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意。
值得关注的是,“本原地理”的教育教学主张,并非就地理论地理,作者主张回归地理教育的本质,除了“地理”,还有“教育”,除了必须遵循地理科学固有的特质和规律之外,还要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以学生为本的目的性。本书关注这些教育方面的本原考量在地理课程中的特殊体现,突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地理教育教学关联密切的方面。并且,本书揭示了实践创新素养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类似于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进而,本书通过“实践”,构建起客观存在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与学生主观的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二者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素养培育的大系统,颇有新意。本书大篇幅的地理实践的内容,在充分考虑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同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深入体味。
作为名校资深地理教师凝练的教学主张,本书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探索上,而是带领名校底蕴深厚的地理教研团队,全面演绎“本原地理”主张。首先,坚持地理课堂教学是践行“本原地理”主张主渠道的正确理念,敢于担当高中地理新课程重要新内容的教学改革重任,将“本原地理”回归地理科学本质和学生发展本职的优势,落实到新课程重点内容的教学设计中。这些内容虽然“新”,但正是近年来紧跟地理科学发展和应用的高考地理的考查重点。应当仔细体悟本书是如何实施高中地理新课标提出的“加强地理实践”教学建议的。
其次,本书在“本原地理”视角下,总结长期以来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经验,将地理实践在选修课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覆盖多数高中地理新课标规定的选修课目的课程设计,其中包括全国高考地理仍然在考查的选修课程。
再次,本书将“本原地理”主张应用到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充分领会高中地理新课标对地理实践力的界定,具有使师生突破学校范围开展活动的历史意义,涵盖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实验三大活动类型,让实践活动秉承“本原地理”理念,担负起实践活动应有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还设计了“综合研学”的活动,使地理实践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国家倡导的研学旅行接轨。
最后,重视反馈环节,本书构建了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必修课程评价体系,设计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落实地理实践的检验功能,使全书得以圆满。
本书的附录体现了作者团队凝练教学主张的学术探索历程和教学践行尝试,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教学研究途径参考。
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新教材,以及新高考模式,广大一线地理教师探索、创新的空间很大。地理学科具有实在性,地理教学、教研、教改应当将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讲求科学,避免形式主义,本书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黄榕青,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学正高级教师,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地理教研组组长,福建省地理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福建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多次主持省级课题研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20篇。在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提出了“本原地理”的教学主张,凝练了“本原地理”教学模式与实践模式,并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
第一章 本原地理概述
第一节 本原地理提出的依据与内涵
第二节 基于本原地理培养地理实践力的价值
第三节 本原地理教学活动的特点及模式
第四节 本原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和模式
第二章 本原地理视角下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评价
第一节 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第二节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
第三节 地理实践力的评价模式
第三章 本原地理视角下高中核心课程内容的教学
第一节 地球科学基础
第二节 自然地理实践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五节 城镇与乡村
第六节 产业区位选择
第七节 区域发展
第四章 基于本原地理的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二节 地理实践
第三节 天文学基础
第五章 基于本原地理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一节 社会调查
第二节 野外考察
第三节 地理实验
第四节 综合研学
第六章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必修课程评价体系
第一节 高中地理必修1评价体系
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修2评价体系
附录 本原地理教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