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2020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部讲义(上下册)
定 价:172 元
丛书名: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 作者: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著
- 出版时间:2020/5/1
- ISBN:9787510090202
-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中图法分类:R2-031
- 页码:148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中公版·2020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部讲义(上下册)》本书依据2020年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新大纲和考试要求编写,深入分析了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甄选高频考点,进行整理。使用本书,能在短时间内帮助考生梳理考试重点,强化记忆。此外,双色印刷、重要知识点表格呈现等特点,可给考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中公版·2020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部讲义(上下册)》是由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组织专业师资,依据考试大纲,对历年考试考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精心编写而成。本书将考点化繁为简,返璞归真,使考生在紧张的冲刺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与提高。本书由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院团队依据近几年考点、真题进行科学研发,涵盖历年高频考点、近年热门考点、冷门趋势考点等,使广大考生在备考阶段查漏补缺,有的放矢。
第一篇中医基础理论3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3
第二章精气学说5
第三章阴阳学说7
第四章五行学说10
第五章藏象12
第六章精、气、血、津液、神23
第七章经络29
第八章体质34
第九章病因35
第十章发病43
第十一章病机44
第十二章防治原则52
第十三章养生与寿夭55
第二篇中医诊断学57
第一章绪论57
第二章望诊58
第三章望舌74
第四章闻诊81
第五章问诊85
第六章脉诊99
第七章按诊105
第八章八纲辨证107
第九章病因辨证114
第十章气血津液辨证117
第十一章脏腑辨证121
第十二章六经辨证131
第十三章卫气营血辨证134
第十四章三焦辨证136
第三篇中药学138
第一章总论138
第二章解表药145
第三章清热药148
第四章泻下药154
第五章祛风湿药158
第六章化湿药161
第七章利水渗湿药162
第八章温里药166
第九章理气药167
第十章消食药169
第十一章驱虫药170
第十二章止血药171
第十三章活血化瘀药175
第十四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79
第十五章安神药183
第十六章平肝息风药185
第十七章开窍药187
第十八章补虚药188
第十九章收涩药194
第二十章攻毒杀虫止痒药197
第二十一章拔毒化腐生肌药198
第四篇方剂学199
第一章总论199
第二章解表剂200
第三章泻下剂208
第四章和解剂213
第五章清热剂217
第六章祛暑剂228
第七章温里剂230
第八章表里双解剂236
第九章补益剂238
第十章固涩剂249
第十一章安神剂255
第十二章开窍剂258
第十三章理气剂260
第十四章理血剂265
第十五章治风剂272
第十六章治燥剂278
第十七章祛湿剂282
第十八章祛痰剂293
第十九章消食剂299
第二十章驱虫剂301
第二十一章治痈疡剂302
第五篇诊断学基础305
第一章症状学305
第二章问诊329
第三章检体诊断330
第四章实验室诊断373
第五章心电图诊断414
第六章影像诊断422
第七章病历与诊断方法434
第六篇药理学436
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则436
第二章拟胆碱药442
第三章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445
第四章抗胆碱药446
第五章拟肾上腺素药450
第六章抗肾上腺素药454
第七章镇静催眠药457
第八章抗癫痫药459
第九章抗精神失常药460
第十章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462
第十一章镇痛药464
第十二章解热镇痛抗炎药468
第十三章抗组胺药469
第十四章利尿药、脱水药471
第十五章抗高血压药474
第十六章抗心律失常药482
第十七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483
第十八章抗心绞痛药487
第十九章血液系统药490
第二十章消化系统药495
第二十一章呼吸系统药499
第二十二章糖皮质激素503
第二十三章抗甲状腺药506
第二十四章降血糖药507
第二十五章合成抗菌药511
第二十六章抗生素515
第二十七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523
第二十八章抗菌药物的耐药性526
第二十九章抗结核病药527
第三十章抗恶性肿瘤药528
第一篇中西医结合内科学533
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533
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558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594
第四章泌尿系统疾病616
第五章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630
第六章内分泌与代谢疾病646
第七章风湿性疾病666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672
第九章理化因素所致疾病696
第十章内科常见危重症704
第十一章肺系病证——喘证708
第十二章心系病证——不寐710
第十三章脾系病证711
第十四章肝系病证719
第十五章肾系病证——水肿728
第十六章气血津液病证730
第十七章肢体经络病证743
第二篇中西医结合外科学747
第一章中医外科证治概要747
第二章无菌术755
第三章麻醉759
第四章体液与营养代谢765
第五章输血770
第六章休克773
第七章围手术期处理775
第八章重症救治779
第九章疼痛与治疗781
第十章内镜与腔镜外科技术784
第十一章外科感染785
第十二章损伤795
第十三章常见体表肿物811
第十四章甲状腺疾病813
第十五章胸部疾病821
第十六章乳房疾病824
第十七章胃与十二指肠疾病829
第十八章原发性肝癌834
第十九章门静脉高压症835
第二十章急腹症836
第二十一章腹外疝847
第二十二章肛门直肠疾病850
第二十三章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857
第二十四章周围血管疾病866
第二十五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873
第三篇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887
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887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893
第三章妊娠生理897
第四章产前保健904
第五章正常分娩908
第六章正常产褥914
第七章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916
第八章妇产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辨证要点918
第九章治法概要920
第十章妊娠病921
第十一章妊娠合并疾病939
第十二章异常分娩947
第十三章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951
第十四章分娩期并发症955
第十五章产后病960
第十六章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969
第十七章女性生殖系统炎症972
第十八章月经病979
第十九章女性生殖器官肿瘤994
第二十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1002
第二十一章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1005
第二十二章子宫脱垂1010
第二十三章不孕症1012
第二十四章计划生育1013
第四篇中西医结合儿科学1016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1016
第二章新生儿疾病1029
第三章呼吸系统疾病1034
第四章循环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1044
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1047
第六章泌尿系统疾病1055
第七章神经肌肉系统疾病1062
第八章小儿常见心理障碍1066
第九章造血系统疾病1070
第十章内分泌疾病1075
第十一章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1079
第十二章营养性疾病1087
第十三章感染性疾病1095
第十四章寄生虫病1114
第十五章小儿危重症的处理1116
第十六章中医相关病证1119
第五篇传染病学1130
第一章传染病学总论1130
第二章病毒感染1140
第三章细菌感染1162
第四章消毒与隔离1182
第六篇针灸学1188
第一章经络系统1188
第二章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193
第三章腧穴的分类1194
第四章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1194
第五章特定穴1196
第六章腧穴的定位方法1203
第七章手太阴肺经、腧穴1205
第八章手阳明大肠经、腧穴1207
第九章足阳明胃经、腧穴1209
第十章足太阴脾经、腧穴1211
第十一章手少阴心经、腧穴1213
第十二章手太阳小肠经、腧穴1215
第十三章足太阳膀胱经、腧穴1216
第十四章足少阴肾经、腧穴1220
第十五章手厥阴心包经、腧穴1221
第十六章手少阳三焦经、腧穴1223
第十七章足少阳胆经、腧穴1224
第十八章足厥阴肝经、腧穴1226
第十九章督脉、腧穴1228
第二十章任脉、腧穴1230
第二十一章奇穴1232
第二十二章毫针刺法1233
第二十三章灸法1235
第二十四章拔罐法1237
第二十五章其他针法1238
第二十六章治疗总论1240
第二十七章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1241
第二十八章妇科、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1257
第二十九章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1264
第三十章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1270
第三十一章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1275
第一篇医学伦理学1281
第一章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目的、医学模式1281
第二章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1284
第三章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1285
第四章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1289
第五章处理与患者关系的道德要求1293
第六章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1295
第七章临床诊疗工作的道德1296
第八章医学研究的道德要求1300
第九章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1301
第十章医学伦理学文献1304
第二篇卫生法规1306
第一章卫生法概述1306
第二章卫生法律责任1308
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311
第四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315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320
第六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325
第七章《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1329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1335
第九章《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1340
第一篇黄帝内经1345
第一章素问1345
第二章灵枢1362
第二篇伤寒论1367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367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372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375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377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1378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381
第三篇金匮要略1383
第一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383
第二章内科病证1385
第三章妇科杂病1396
第四篇温病学1399
第一章温热论1399
第二章湿热病篇1404
第三章温病条辨1407
附录一学科干货大串讲1414
附录二《中医经典》条文背诵合集1453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