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玛丽亚被介绍去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七个孩子。玛丽亚带着孩子们郊游,教他们唱和声。她意外地收获了上校的爱情,冯·特拉普家庭合唱团也由此诞生。
然而,随着奥地利被德国占领,一切都变了。玛丽亚和上校带着孩子们逃到了美国。在那里,他们用音乐与歌声开启了新的生活。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音乐中凝聚着一种精神力量,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能在一起共同歌唱,战争将永远消失。
——玛丽亚·奥格斯塔·特拉普
如果有一部电影可以从小看到大,那非《音乐之声》莫属。修女玛丽亚带着七个孩子在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脚下放声歌唱,这幅场景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片中曲目《哆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也成为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奥斯卡获奖影片《音乐之声》原著小说记录了修女玛丽亚、上校还有七个孩子这个音乐之家的故事,更揭秘了电影幕后的传奇人生。在战争的阴影下,是音乐,凝聚起了一种温暖的力量,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欢笑与爱。
卷首的话
说实话,这其实就是一个前言或序言,可我担心这么一说,诸位就不屑一读了。我就从来不读什么前言,可我倒是希望诸位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听我对这本书作一说明。所以,不管是不是前言,都请诸位先读一读。
大约十五年前,我和家人来到蒂罗尔做客。女主人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有意思吧,”有一天她说,“我在四十岁之前压根儿没写过东西!”
“真不可思议。”我们若有所思地说。
第二天,大家一起来到一个风景如画的山谷,中途见到一处树木茂 盛的山坡上有一座小教堂。
第三天,“我们爬到那儿去吧,”女主人说,“那地方挺好玩的。”的确是这样。这座古老的教堂建筑风格十分奇特。屋顶上垂下来一根绳子,连着小尖塔上的那口钟。我觉得好玩,拽起绳子想听听钟的声音。
我瞧瞧我的朋友说:“我要是四十岁以后也能当上作家就好了!” 我只是开个玩笑,然而见她根本不笑,弄得我有点尴尬。
她好奇怪地望着我,问:“你听过那个传说吗?” 我放开绳子问:“什么传说?” “噢,”她说,“据说要是有人一边敲钟,一边许下一个愿望,那愿望不管是什么,都能实现,条件是那人事先并不知道这个传说,这种事百年只有一回。山谷里的人管它叫‘许愿钟’。”
“不知道———我不知道有这个传说。”我说。
这是十五年前的事了。 当我写这本书,把一个家庭的回忆记录下来的时候,我不无惊讶、 惊愕而又激动地发现:人生虽短却能凝聚那么多的爱———真诚、真挚 的爱:首先是上帝给我们———他的孩子们———的爱,一位圣父的引领性、指导性、保护性的爱;凡是真正的爱总能唤起爱的回报,这次也不会例外。我们都是歌手,这个故事也就演绎成了一首歌,一首颂歌。大卫王在一首诗篇里唱道,“为上帝唱一首新歌。”上帝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未知的主宰。人们抱怨天气、抱怨政治、抱怨环境、抱怨营养不良、抱怨遗传,但是他们很少反躬自省。“特拉普家歌唱团的故事”就是要成为一首爱的颂歌,一首对神圣的在 天之父感恩戴德的赞美之歌。
佛蒙特州斯托镇同心同德会
一九四九年圣灵降临节礼拜日
玛丽亚·奥格斯塔·特拉普,1913年生于奥地利,是一位很有天赋的艺术家,不仅能歌善舞,还擅长绘画。《音乐之声》是她出版的第一部自传体著作,详细叙述了自己如何带领全家逃离纳粹魔掌,用歌声打动欧洲和美国成千上万的观众,以及家人艰难创业的曲折经历。
《音乐之声》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深受广大读者青睐,被誉为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由其改编的电影也成为歌舞片中的经典和电影史上的神来之笔。
卷首的话
第一部
第一章 只是借用
第二章 昔日的荣耀
第三章 “男爵不愿意”
第四章 奥地利圣诞节
第五章 “上帝的旨意毋庸置疑”
第六章 家庭节日
第七章 夏季音乐节和婴儿
第八章 彼得表叔和他的指南手册
第九章 手术、乌龟和长途电话
第十章 岂非因祸得福啊!
第十一章 “决不再干”
第十二章 从爱好到职业
第十三章 主对亚伯拉罕说
第二部
第一章 在“美国农夫”号上
第二章 万事开头难
第三章 安顿下来
第四章 巴巴拉
第五章 下一步怎么办?
第六章 向自由女神像招手
第七章 学习新方式
第八章 奇迹
第九章 梅里昂
第十章 苍蝇
第十一章 佛蒙特州斯托镇
第十二章 新的一章
第十三章 告别居留地
第十四章 新居
第十五章 战时音乐会
第十六章 特拉普家音乐营
第十七章 营地掠影
第十八章 特拉普家奥地利救济会
第十九章 一封信
第二十章 难忘的一年
第二十一章 同心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