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阅读与视野拓展读本》涵盖6册书,从文学、艺术、藏书、文字、建筑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行介绍。本套书采用“大家写小书”的形式,邀请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对中国历行解读,具体书目构成如下:《文学与艺术》《书法与绘画》《文字与典籍》《藏书与读书》《建筑与园林》《思想与学术》。 本册书从建筑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相关内行解读,具体篇章内容如下:(1)源远流长:建筑史话;(2)神秘王国:建筑文化;(3)巧构奇筑:建筑类型及个案赏析;(4)光耀古今:园林史话;(5)立体诗画:园林文化;(6)鬼斧神工:园林类型及个案赏析。
序一
李东来(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会长)
——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嘱我为本书作序。我本来的研究兴趣是图书馆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等,人文经典阅读并非我的长项,但师兄有命不敢推辞,只能“勉为其难”,略微谈谈我对人文经典阅读的认识,以及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这些年来在经典阅读推广领域所做的工作。关于经典是什么?一千位读者有一千种答案。自仓颜造字,孔子编述“六经”,尊经崇道的传统便在中国社会代代相传,人们或许不能清楚定义“经典”是什么,但“经典崇拜”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代社会以来,中国传统经典遭到了剧烈冲击,曾一度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但是,当国家安定下来,物质生活日渐富足之后,人会不由自主地去重温经典,感受经典阅读的魅力。而经典阅读在人文素养培育、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以美国为例,1919年,哥伦比亚大学在本校开设以名著阅读为主要内容的通识课程——“当代文明”。此后,这种模式迅速在美国高校普及,并在20世纪30至50年代演化成一场重要的教育运动,即名著运动(The Great Books Movement)。时至今日,在美国高校中,开设“人文经典”类阅读课程已经成为通识教育、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手段。在我国,以20世纪80年代上海工会组织的“振兴中华读书会”为起点,全民阅读工作正式拉开序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会各界已经充分认识到阅读在提升公民素养、传承中华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书香社会”连续数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了家对于全民阅读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开拓中华文化输出能力的时代语境下,将经典阅读作为全民阅读工作的,是理论与实践界的共识。多年来,本书顾问王余光先生,一直在各种场合大力呼吁“阅读,与经典同行”(《阅读,与经典同行》)。南京大学徐雁教授,将经典读物比作“温补人类心神的‘十全大补丸””(《文学好书、经典名著与阅读推广》)。朱永新教授指出,经典阅读能够使人恢复原初的思想能力(《阅读为什么很重要?》)。统编版中小学语文编温儒敏教授则认为,有了经典,人们才更感受到文化的存在与分量,才能更富于智慧(《经典阅读能被取代》)。在这些专家学者的大力呼吁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年来社会阅读风气持续改善,经典阅读率有所提高,通过阅读经典提升人文素养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自全民阅读文化战略被提出以来,图书馆就是全民阅读工作的主阵地、主力军,一直致力于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积极开展各类型阅读推广工作,全民阅读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2009年该委员会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2016年4月,第三届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在东莞图书馆成立,下设的专门工作委员会也由届时的5个,发展到第二届时的15个,再增至本届的2pan>个①。阅读推广委员会成立的10余年来,在全国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培养阅读推广人才、培育社会阅读环境,以及阅读理论研究等多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举办的“全民阅读论坛”“全国阅读推广高峰论坛”等,已形成品牌效应,对我国阅读推广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培育,一直是阅读推广委员会的关注领域,首届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便设有“图书馆与社会阅读委员会书目委员会”等多个相关分支机构,至本届委员会,已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乡村”“社区”等多维度、立体式的经典阅读推广体系。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编撰了《阅读推广人系列教材X中国阅读报告丛书X阅读推广丛书X中国基层图书馆基本书目》等阅读推广书系;开展“同城共读万卷共知’知识竞答”“让经典走向大众——《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推介全国行”“读绘经典——全国图像阅读与创作活动”等系列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以期为全民阅读工作贡献绵薄之力。阅读,关系民族未来。阅读推广工作,需要全体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作为一名老图书馆员,我感动于东莞读者吴桂春先生对图书馆、对书籍的深厚情感,“书能明理,对人百益的唯书也”。质朴的语言,12年的坚持,已经比任何文字都更加有力地展现了阅读的力量。图书馆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图书馆从业者,在推广阅读,保证每位公民获得均等阅读服务方面责无旁贷。但是,全民阅读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千秋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样也需要出版界、学校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今天,我欣喜地翻开这部由王余光教授科研团队和青海民族出版社共同推出的《阅读与视野拓展读本》,这套丛书属于中华传统经典与人文素养普及读物,向读者介绍了藏书与读书、文字与典籍、思想与学术、文学与艺术、建筑与园林、书法与绘画等领域的国学基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带领读者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而激发其深入探索的兴趣。相比东南沿海,经济尚欠发达的广大西部地区,对于高质量人文素养与经典阅读读本的需求更加迫切。青海民族出版社的诸位同仁策划这样一套普及读物,无疑是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我也坚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将在提升读者人文修养、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此,我要向青海民族出版社的诸位同仁致以敬意,也衷心地希望在全民阅读的道路上,各界同道能够勠力同心、共襄盛举,为民族文化传承、公民素养培育贡献更多的力量。
2020年8月
目录
一、营造的意境:中国建筑与园林概述
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十大类型
“世界园林之母”
古典园林四大类型
世界遗产家族中的中国建筑与园林
二、神秘王国:中国建筑历史与文化
建筑的序幕
商周遗韵
古代建筑的座高峰
佛教文化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大唐气象
绚丽多姿的宋元建筑
古代建筑的集成和鼎盛
“墙倒屋不塌”
古建筑的重要标记——斗拱
余音袅袅的群体布局
个性强烈的屋顶造型
建筑的等级特征
建筑的艺术风采
古建筑与风水
《营造法式》及其他
三、巧构奇筑:中国建筑个案赏析
长城雄风
古都北京展示着华夏意象
庄严紫禁城
沈阳故宫
虎踞龙盘南京城
江陵遥
丽江古城
天人相接的伟构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慎终追远的建筑遗构
道教建筑之
佛教寺庙揽胜
布达拉宫
古塔奇葩
石窟寺风采
都江堰和灵渠
江南三大名楼
民居搜奇
长虹饮涧古桥美
中国的村镇
四、立体诗画:中国园林历史与文化
园林源起
时代的动荡和园林的大变
成熟期的隋唐园林
宋至清初园林的发展
盛极而衰的晚清园林
崇尚自然的园林体系
园林中的山和水
四季常新的园林植物
园林中的建筑
奇妙的借景
对景、隔景、框景及其他
园林艺术美
千古的论说《园冶》
五、鬼斧神工:中国园林个案赏析
移天缩地圆明园
世代风流颐和园
塞北水云乡
苏州四大名园
小园极则
江南其他名园
岭南四大园林
四大佛山园林景观
其他佛寺园林举例
青城山的道观园林
晋阳之胜在晋祠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
人间天堂西子湖
宝贝园林罗布林卡
一、营造的意境:中国建筑与园林概述
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建筑
雨果把建筑看作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歌德认为它是“凝固的音乐”。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形成了建筑文明,由此带动了城市文明的产展。同时,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技术,更重要的,它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的物化。中国建筑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洞穴到地上筑屋、从树干墙屋到钢筋水泥、从简易茅棚到摩天大楼……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中国建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形成了的建筑文明,成为与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自豪地立足于世界建筑之林。考察中国建筑的历史,如果从周口店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算起,至今已经历了50万年的沧桑岁月。然而,真正的建筑体系大约发端于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初步具有艺术美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发掘表明,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后来的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殷商出现高大宫室,西周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透过这些成就,我们不仅可以探索中国建筑的历史面貌,也可以体察古人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留下的壮观的痕迹。从建筑体系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商以前为萌芽阶段;商周到秦汉是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至宋,古代建筑结构体系成熟了,产生了唐代的高峰,也是我国建筑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元明清是充实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些建筑高潮的形成除了与当时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富民强有直接关联外,还取决于当时的文化思想和艺术观。从建筑风格上看,秦汉建筑“豪放朴拙”,隋唐建筑“雄浑壮丽”,而明清建筑则显得“精细富缛”。以都城为例,秦汉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宏大,礼制结构完备,建筑组合多样。秦都咸阳宫殿遗址多在城北山坡上,地势居高临下,后在渭河以南修筑了大量的宫殿园苑,其中上林苑中的阿房宫规模。项羽西人咸阳,焚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足见其规模之巨。隋唐都城规划已规整化,气势恢宏,格律精严。宫殿组群极富组织性,空间尺度舒展而大度。明清都城依然规整方正,商店居宅临向街道,面貌生动活泼。尽管此时的宫殿规模远小于隋唐,序列组合却更为丰富细腻。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负盛名的三大。从建筑结构上看,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常以典雅、倾斜上扬和巨大的屋顶以及群体组合形成建筑格局。由于人数长期以来占多数,中国传统建筑以建筑为主流,主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