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修身、处事、职场、读书、治家、养生共六辑。主要内容包括: 齐威王鉴宝之道、杨震“四知”留美誉、赵简子训简决定继承人、宋仁宗修改“罪已诏”、韩信忍胯下之辱等。
齐威王鉴宝之道
常常饶有兴味地观看中央电视台经济台播放的鉴宝节目。既是鉴宝,也就常有真假、优劣之分。鉴宝,最能检验持宝人、鉴宝人以至所有关注人的眼力,鉴宝眼力的差别,显现了人们古玩收藏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近来读《资治通鉴》卷二中齐威王、魏惠王一段关于宝贝的对话,颇感是一场另类的高端鉴宝活动。
齐威王二十四年与魏惠王在郊野狩猎约会时,魏惠王问:“齐国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还有十颗直径超过一寸、能够照亮十二乘车子的珍珠。齐国这样的大国,怎么会没有宝贝?”齐威王说:“我认为的宝贝和你看法不一样。我的大臣檀子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诸侯国都来朝贺;大臣盼子守卫高唐,赵国人怕得不敢到黄河东边来打鱼;官员黔夫驻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礼拜求得庇佑,来投奔的七千余家;大臣种首防备盗贼,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远不只照亮十二乘车子!”魏惠王听了神色惭愧。
显然,威王、惠王心目中的宝贝大相径庭。其实,自古至今,人们对何以为宝的认识多有区别。
《泾林续集》记载,“严世蕃纳贿……蕃妻乃掘地深一丈,方五尺,四围及底砌以纹石,运银实其中,三昼夜始满。”《清圣祖实录》记载,朱翊钧“于(皇宫)养心殿后,窖银二百万金”,可见严嵩及其儿子严世蕃和万历皇帝均以银为宝。此外我们知道赵高、梁冀、温舒、石崇、蔡京、钱度、和珅、刘瑾、李广等等史上著名的贪官,无不视财如命,以金银珠玉、古玩文物为宝,以致贪得无厌。
不过,也有很多人的宝贝观念与贪官们截然不同。
《吕氏春秋》记载:楚国令尹孙叔敖将逝之际,嘱咐儿子说,我死后皇帝肯定封赏你,你务必不要好地。楚越之间有丘陵地带,非常贫瘠,名声恶劣,楚国和越国人都不稀罕,只有这个地方能够长保平安。此后事情发展正如孙叔敖所料,人们评价孙叔敖知以不利为利,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这也是对宝的不同认识。无独有偶,宋国一个农夫耕地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司城子罕,说:“这是我的宝物,希望相国赏小人脸而把它收下。”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物,我把不接受别人的赠物当作宝物。”世人评价说,子罕不是不稀罕宝物,只是他当作宝物的东西与别人不同。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秦末汉初名儒、《尚书》学大师伏生,在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之时,负杀头之罪,冒死亡威胁偷偷将《尚书》“壁藏以避禁”,后伏生以仅存《尚书》29篇“教于齐鲁”,其行为流芳千古。足见伏生是以书为宝。
近代历史上,于抗击外敌侵略中牺牲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作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当代历史上,夏明翰就义之际赋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在他们看来,信仰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宝。
何以为宝,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范畴、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不仅仅是智慧的差别、胸怀的差别,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本不同的综合体现。魏惠王以珠为宝,齐威王以贤良为宝,贪官们以财为宝,孙叔敖以平安为宝,子罕以清白为宝,伏生以学问为宝,裴多菲、夏明翰以信仰为宝,清楚明白地揭示了各自的世界观、价值观。
齐威王作为一代明智的国君,深明大义,远见卓识,正是他以人才为宝,注重礼贤重士、选贤任能,方使得齐国势力日益强盛,开始称雄于诸侯。齐威王的人才宝贝比之于魏惠王的珍珠宝贝不知胜出多少倍,而齐威王鉴宝之道留给我们的借鉴意义,远远超出了谁的宝贝更胜一筹的范围。
杨震“四知”留美誉
中国历史上不乏贪官,也不乏清官,其中杨震就是一位名垂青史的清官。
杨震,字伯起,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杨震少年时勤奋好学,饱览群书,知识渊博;成名后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太仆、司徒,曾代为太尉。世人尊崇杨震做人品德高尚、为官清廉正直,称赞他是“关西孔子”。
《资治通鉴》中有一段文字专门记载了杨震拒收贿礼的故事:杨震五十多岁时,在前往东莱郡的路上途经昌邑,他先前所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在昌邑担任县令。那天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来送给杨震。杨震拒不接受,说:“我了解你、举荐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王密解释说:“黑夜之中,没有人知道我送礼给你。”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听杨震这么说,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这便是流芳百世的“四知”由来。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