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凡人都是弃儿,因为出生仿佛就是上帝把你遗弃到这个人世间来。
织锦商人女儿千重子偶然遇见与自己容貌酷似的杉村女孩苗子,揭开了孪生姐妹一段悲欢离合的经历。善良纯洁的情感、人世的寂寥,在京都古雅的背景下尽显风雅、物哀之美。
◎ 5次搬上大荧幕,山口百惠息影之作,日本京都的文学名片
◎ 余华、莫言、冯唐等作家心目中无限柔软的文学经典
在我看来,川端是我文学里无限柔软的象征。余华
我对文学的觉悟,就得之于川端康成的阅读。莫言
川端像种花一样种了日式美学的种子。冯唐
◎ 日本文学泰斗川端康成不朽之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中的至美经典
◎ 知名翻译家叶渭渠、唐月梅倾心翻译
国内日本文学翻译届泰斗、学者伉俪用五十余年译介川端康成,国内外名家盛誉、畅销数百万册的译本专属授权!豆瓣8.9分,还原川端文字洁净之美。另收录叶、唐感人传记。
◎ 新增叶渭渠深入解读、川端康成生平年谱,一本书读懂川端康成
◎ 知名设计师操刀、全新视觉阐释唯美经典
外封是京都地标五重塔,内封特制川端康成肖像浮雕工艺,向一代大师致敬,随书附赠金句明信片、杉树书签!
《古都》:川端心目中美丽的日本
叶渭渠
日本投降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由于美国文化、生活方式对日本无孔不入的渗透,日本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衰落的危境。川端康成一再表示,比起政治上的愤慨来,更多的是内心的悲哀,我的工作恐怕不能摆脱这种悲哀的吧,就是指战后日本传统文化失落的悲哀。
战后川端历访京都,便开始构思一部反映日本传统美的小说。长篇小说《古都》连载的时候,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更明白地说:
我想写旧的都城中渐渐失去的东西。所以我常常到京都,但我只是从外部去抚触它的名胜古迹,对它的内部生活似乎知之不多。这可以概括地说明川端康成创作长篇小说《古都》的目的和动机了吧。
《古都》的诞生
经过这番酝酿,川端决计首先写京都的自然风物,从春天的花季开始,一直写到冬天阵雨、雨雪交加时节结束。一般来说,写自然风物,必然要选择日本人最钟爱的花木──樱花,而且京都平安神宫的神苑那些红垂樱丛是最美的,这里没有什么花比它更能代表京都之春了。但川端认为这种景物,谷崎润一郎早已在长篇小说《细雪》中做过出色的描写,他不想重复别人,所以最后选择了很少人去观赏的北山的杉树,并且特地去过两三趟北山的杉村,细心观察北山杉的坚韧性格。
关于故事情节,川端从来是不预先构思的。起先他打算写点令人喜欢的恋爱故事,可是写出来的故事,没有发生什么恋爱、争执、纠缠、龃龉的事,最后写成了孪生姐妹重逢的悲喜故事。这一点,连作家本人也出乎意料。他说这是撰写之前始料未及的。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它没有一个恋爱场面、这也是很奇怪的,我丝毫没有要与其他作家近来的小说标新立异,或离经叛道,却自然而然地发展成这个样子。
《古都》从1961年10月8日开始,到1962年1月27日止,在《朝日新闻》上连载了107回。这期间,川端康成体弱多病,加上生活节奏也很紧张,力不从心,每天不能多写,勉强赶上每日的连载。有时去京都后回到镰仓家中,或接受政府颁发文化勋章的当天或从宫中回到东京住处之后,或参加名演员有马稻子婚礼宴会当晚留东京旅馆里,乃至正月初一,也都得伏案疾书,就是这样,也常常迟交稿子,给报社增添了不少麻烦。以他的体力来说,一般连载小说只能写百回左右,这次却写了107回。但为了能完成每天的定量,他得每天在写《古都》之前、写作过程中,都服用安眠药,是在精神迷离恍惚的状态之下执笔的,似乎是借助安眠药写成的东西。
川端在写《古都》之前,就连续服用安眠药,写《古都》时近于滥服,写完《古都》之后一下子断然停服,马上产生药物成瘾症状,
被送进了东京大学附属医院,约莫十天处在昏迷不醒的状态,乃至后来丧失了许多记忆。《古都》写了什么,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所以,新潮社通知他准备出版单行本时,他心里忐忑不安,有点迟疑不决。后来剧作家川口松太郎亲自把小说《古都》改编成话剧,并对这部作品给予好评,他得到了鼓舞,才又着手反复推敲重新修订。
会话部分,作者是用不规范的京都腔来写的,他觉得单调,失去色彩,结果让京都人润色,全部改成地道的京都腔,这样就更生动了。编者也对行文风格不甚连贯的地方做了某些修改。于是,在连载完毕半年之后,即1962年6月,《古都》以面目一新的单行本同读者见面,它成了一部笔致流丽、京味浓厚的优秀作品。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还以这部小说的终章《冬天的花》为题,绘了一幅北山杉的画,作为单行本的卷首插图,并前往东大医院亲手送给川端康成,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
《古都》在京都的风俗画面上,展开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了贯穿他创作《古都》的主导思想,川端康成借生活片断的景象,去抚触古都的内部生活。他首先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去追求残照在战败而荒芜了的故国山河上的日本美。
川端康成写《古都》,不写奈良而选择京都,原因也在于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的精神象征,也是川端本人的故乡。
自然美与人情美的契合
《古都》首先是将京都的传统、精神文化和风物展示于读者。
它从四时行事:赏樱、葵节、祇园节、鞍马的伐竹会、如意岳的大字篝火、时代节;到名胜古迹:平安神宫、南禅寺、御室仁和寺、北野神社、圆山公园的左阿弥、正仓院的仿古书画断片;再到加茂川风光、嵯峨竹林、北山圆杉、青莲院楠木,乃至西阵的织锦、植物园的草木花卉。凡是京都的一景一物,无不在他的笔下生辉,染上绚丽的色彩。
但是,《古都》也不是单纯独立地写景物,不是一部地方志,而是独具匠心地将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完美地同写古都的风物时令结合在一起,将人物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生、一体化了。
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知名小说家。
1927年以自传体小说《伊豆的舞女》成名,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物哀风雅的内在风韵,以卓越的叙事技巧,敏锐地表现了对生命本质的认知。
叶渭渠、唐月梅。知名学者伉俪、翻译家。
1952年,两人双双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毕业结婚。两人一同翻译了川端康成的作品,并合著《日本文学史》等。
两人相知相伴五十余载,合译、合著、合编的有关日本文学、文化著作多达二百余卷。
古都
名人
附录:
《古都》:川端心目中美丽的日本
《名人》:川端憧憬的真实人生
川端康成生平年谱
译著等身,风雨同路:记学者伉俪叶渭渠、唐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