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环境发生了变化,信息传达的范围、速度与效率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动态画面成为我们接受信息的主旋律,各种思潮与技术的介入使得图形设计变得多元化与跨学科发展。运动图形设计打开了时间维度,它跨越了视觉传达、动画、数字媒体和新媒体、视频艺术诸多领域,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设计艺术形式。该教材能引导读者逾越技术的瓶颈,在艺术与技术之间找到平衡点,揭开运动图形设计的神秘面纱。
艺术对动静变化的揭示,往往是永恒的主题。人类原本就生活在动态的环境中,并且不断地成长生存。一切有关于动的形态,借由人类的智慧与技术,逐渐影响我们对它的认知与认同。从城市里安装在高楼大厦上的巨型荧幕,到每个人手里的智能设备,如今电子屏幕涵盖了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穿戴设备、语音技术以及智能设备等方面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不断进化,人类对信息的体验感受越来越丰富和立体。而运动是引起人们视觉注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为何要动态,这是我们每次创作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创作动态作品时我们并不想表现出技术的痕迹,人们关注动态,但不会关注动效是如何制作的,设计师不需要炫耀各种特效,我们永远不能将技术作为作品的基础,内容与体验才是永恒持久的。对于交互作品,如何把握住由静态向动态转移的过程尤为重要。动态不仅是设计师对设计过程的动态把握,也是对用户不断变化需求的动态把握,更是对发展的社会语境的动态把握,只有在此之上的动态设计才是有意义的,我们才可以拥抱不同设备与平台所带来的机会。
何时要动态?文中第一章带领我们一起凝望运动图形发展历程中几颗特别闪耀的星辰;第二章动态元素分析帮助我们建立通往作品内在律动的桥梁;第三章剖析了基本运动规律,并解构了转场。阅读完这三章我们可以结合创作反思一下 动态的时机。
如何呈现动态,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部分。文中第四章讨论了节奏的控制,其中无限循环部分展示了魔幻的德罗斯特效应,时间和空间上距离甚远的艺术遥相呼应,在重复的现象之下,又暗含着一条连续演化的脉络。第五章将文字的运动结合图形的转换,我们将学会分解、聚散、嫁接、融合、渐变等结构方式变化,以及二维与三维空间的转换;第六章探索音乐旋律的视觉再现,视觉与音乐符号的转换也表达了设计师对数字信号、数据、代码的深刻反思。
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动态图形设计是一种基于时间轴的视觉传达设计,它综合了现代图形设计和影像设计的美学原则,将影像、图形、图像、文字、声音都集为一体。动态品牌设计、动态海报设计、动态信息设计、交互界面设计等都成为现代视觉设计领域的重要组成。动态图形设计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我们设计的媒介一直在演变,设计需要改进与解决问题,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本书第七章的案例呈现了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现了这些不墨守成规的设计新生代对动态设计的理解,希望提供回归设计本质思考与创新实践可能性的参考,也试图让作品每一细节都成为灵感激发的原点,成为情感的寄托之所。
撰写此书恰逢上海疫情爆发之际,每日与图形交流弥补了社交隔离带来的生活空白,无声无息中几个小时,几天,几周就过去了,日出日落只被三餐打断,虽然时、天、周、月的时间刻度慢慢抹去,我也静心完成了此书。编辑张璎复工第一天就兴奋地与我交流出版事宜,而我的研究生赵婕留在学校足不出户,耐心地为此书一次一次排版,努力实现我提出的静态的流动感,相信读者也能在抽象的符号、点点的细节间,一起感受图形的运动、思想的流动。
倪洋,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纽约大学交互艺术专业访问学者、美国波尔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访问学者。
出版多部教材:《网页设计》、《平面构成》、《影视后期合成特效》等,其中《网页设计》指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网页设计》(第四版)获得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翻译专著《摄影小史》(瓦尔特·本雅明著)、《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到1900年的文化史》(玛丽·沃纳·玛利亚著)。2014年、2017年、2021年先后获得上海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先后主持jiaoyubu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校数字化艺术设计项目;多幅动态海报作品编入艺术类杂志,多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参与企业数字化项目与多媒体设计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