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经济的逻辑
三年前,我从企业转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样一来,便为创作提供了方便。一方面有更多时间去完善自己的研究,把碎片化思想梳理成理论体系并结集出版;另一方面由于政务班的培训课程,我与各地各级政府接触较多,为自己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信息反馈。教学工作对我来说,有时候是一件孤独甚至落寞的事情,正因为这种思绪的偶尔存在,我变得特别敏感,对真相的探索、对逻辑的思考、对未来的憧憬更为积极、主动。
我是从事宏观经济学和城市增长理论研究的学者,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常常会去倾听那些来自基层的心声,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从事不同的工作,职位虽有高低之分,但表现出对工作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渴望一般无二。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时候,我认为把自己的思想、认知与学生分享、交流是最主要的工作,毕竟自己在发达城市从事过较长时间的经济工作,对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有一定的经验和见解。可时间一久我便发现两个问题:其一是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工作中的现实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因为每个区域存在不同的要素禀赋,如果用一个特定区域的实践经验或传统经济理论去指导不同区域的发展,显然有些不切合实际;其二是学生的认知被传统经济模式固化,很难走出藩篱,对外部价值链与内部增长动力的认知往往停留在狭隘的官本位思想层面,或者处于极端的自我否定之中。这便使我萌发了去写一部从宏观到区域振兴、产业转型,再到要素集聚与孵化等的系统性的著作的想法。这部著作延续了我写《城市的兴衰》的习惯,跳出了固有的理论体系,完全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梳理、分析、总结经济兴衰背后的地缘经济、城市增长、产业转型等之间的逻辑。
1
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叫大溪沿的村庄,村里各种物资主要由供销社或每周上门一次的货郎担提供。供销社主要供给生活日用品及耕种所需的农资产品,而货郎担则供给妇女儿童热衷的小杂货品,比如女人的头花和梳子,小孩的糖果和玩具。所以,货郎担对于我来说是微观经济的启蒙。
印象最深的是鸡毛换糖,鸡毛是村里的要素资源,糖果是来自外部的产品供给,两者形成的交易关系既是供给也是需求,比如货郎担需要村里的鸡毛作为供给,而村里的孩子也是需要糖果、食品作为供给,由于供给与需求的双向流动,给一个简单的交易过程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鸡毛或鹅毛的供给受传统节庆影响,端午节、重阳节是村里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杀鸡宰鹅,这样一来供给量在特定时期就非常充足。货郎担在节庆日后的几天来到村庄,摇着拨浪鼓喊着鸡毛换糖,村里的小孩便拎着鸡毛一拥而上。货郎担在集中供给的情况下意识到买方市场更具有主动权,所以就会降低糖果兑换羽毛的比率,以降低羽毛的供给价格。这就得出一个结论:羽毛供给越大,换取糖果时的价值就越小。有些小孩拿到糖果犹豫不决,有些小孩在家长的陪同下质疑换取的数量不足,而货郎担总会轻描淡写地喊上一句:没糖了,不换,不换了!于是, 又有一帮人挤上前愿意接受更少的糖果来兑换。于是,前面那些犹豫、质疑的人便只能悻悻地接受了交易条件。母亲常问我:为什么不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鸡毛换糖的条件?我说:鸡毛不会坏,等村里没有多少鸡毛的时候再拿去换。母亲听到我说的话,总会骂上一句:你这孩子鬼精鬼精的!事实如此,村里的鸡毛变少只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只要抵住诱惑熬上两周,就能换到更多糖果。当然鸡毛的增值部分并非货郎担的折损,而是那些急于兑换的人所产生的贬值部分为我提供了价值转移。
2
我父亲曾是一名从事夏布(苎麻编制的布匹)交易的商贩,从20世纪 80年代到 90年代风光了好一阵子。早年他用 6瓶全良液 从乡镇企业办换得一本业务员工作证,然后凭借同志的身份在全国各地跑买卖。他从老家农民手上收来夏布,然后揣着工作证把货物卖给大城市的供销社,以此赚取差价,成为县里第一批万元户。后来父亲的工作证失灵了,也不知道他从哪里听说韩国和日本对夏布的需求量很大,于是跑到了改革开放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去找客户。当他在旋转餐厅转了三天之后终于碰上了做外贸的韩国人,从此开启了他的高光时代。直到 1998年,当我认为自己或许是个富二代的时候,父亲的生意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为出口货物一去不复返,他陷入了破产危机。那一刻,我听到了第一个宏观经济名词金融危机。我很纳闷儿,金融危机与我父亲的货款有什么关系?父亲说,货给了别人,对方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破产,所以货款就收不回来了。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意识到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生产、交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后来我才知道那次金融危机已是世界现代史上第二次大规模金融危机,早在 20世纪 70年代就已经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此后几乎每 10年就爆发一次金融危机。自从 1971年美国终止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美元便与黄金脱钩,美元成为凌驾于信用之上的信用货币,各国的货币发行效仿美元,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实行货币宽松政策。当货币沦为强国政治与利益集团攫取利益的阴谋工具时,危机便像早已准备好的陷阱,随时等待猎物的光临。在此环境下,泰国、俄罗斯等国家纷纷陷入金融危机,所以这样一对比,父亲不过是沧海狂澜中的一叶扁舟而已。
3
小时候看的第一部小说是《三国演义》,书中忠义、信义、情义、道义如同一段段慷慨壮歌,读来令人热血澎湃。但是里面的阴谋、狡黠、无知、贪婪、懦弱也让人唏嘘不已。我的外祖父是一位民间风水先生,讲起话来有些故弄玄虚的感觉。据说一本《三国演义》被他读了数十遍,我常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诸葛亮那么聪明也没有帮刘备一统天下?外祖父每次都故作神秘地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只是时机未到却烛尽光穷。我一脸鄙夷地看着他,只当他是职业习惯。长大之后,觉得这个世界比起小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世界如同一张巨大的面具,面具下面一层扣一层的还是面具,有看似慈眉善目的,有看似刚正不阿的,有看似满目狰狞的,也有看似一脸邪魅的……各种表情五花八门,难分真伪。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国家的兴衰看似是正义或暴力引发的更替,但更多的是制度与经济层面上的因循守旧,导致国家最终难以承受外来的狂风暴雨及内部的矛盾冲击而衰亡。
翻开历史的宏伟篇章,自哥伦布 1492年发现新大陆后,文明与野蛮这张相互交织的大网便延伸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我们在讴歌人类璀璨文明与孜孜探索精神的同时,却发现背后尽是杀戮与暴虐。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欧洲殖民者在他发现美洲大陆后携带枪炮对印第安人进行了疯狂的屠杀,血雨腥风中数千万人的生命灰飞烟灭。几个世纪以来海上硝烟不断,西方列强每一次发动战争似乎只有一个目的:抢夺资源,控制海上贸易。从 15世纪到 20世纪,世界海洋霸主之争分为三个阶段:15、16世纪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世纪,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18、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之后海洋霸主地位被美国长期把持。
西班牙是海上第一个霸主。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曾自豪地说:在我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鼎盛时期,西班牙殖民地遍布各大洲,面积超过 30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如今俄罗斯领土面积的1.75倍。当然,西班牙的崛起除了因为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还得益于其乱伦式的政治联姻。但是这种联姻关系并不绝对可靠,一方面是诸侯国一旦出现暴政就会引发革命直至蔓延到整个政治体系。荷兰是反西战争中的最大胜利者。西班牙对诸侯国的暴政引发了荷兰等省份起义,1581年尼德兰等省份起义,正式宣布废除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统治,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省是起义省份中最大且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所以便称为荷兰共和国。到了 1609年西班牙无力再战,不得不签订停战协议承认荷兰共和国独立。因此,荷兰逐渐接替了西班牙成了17世纪的海上霸主,同时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到了 17世纪中期,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海洋贸易造就了荷兰的极度繁荣。但此后,荷兰逐渐丧失了先辈们的开创动力,享受安逸,深陷荷兰病之中。让荷兰人引以为傲的资本优势在欧洲持续战乱中也丢失了,最终荷兰被英国击败,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英国之所以能取代荷兰成为新的海洋霸主,主要是因为拥有完整的生产体系与庞大的人口规模,从而形成有效且大规模的供需市场。英国在当时无论是手工业生产还是国内消费市场都领先欧洲各国,尤其是绝对的市场规模让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想得罪英国而失去固有市场。相比之下,荷兰除了是经济强国,并没有可以遏制他国的手段。到了 18世纪,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再次成就大英帝国的辉煌,也助长了英国海外扩张的野心。从 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到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短短 40多年时间,英国由一个经济殖民大国逐渐向军事殖民大国转变,打破了东西方力量平衡,中国因此经历了百年之屈辱。从表面上看,清政府是败在英国人的枪炮之下,但实际上是败给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此后美、德两国开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河,成为新的全球霸主。之后再次引发群雄争霸的局面,世界战争不断,哀鸿遍野。工业 1.0让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工业 2.0让美、德、日等国瓜分了世界红利,工业 3.0美国再次掌握主动权,成为世界领袖。中国已经错过多次工业革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自然会奋力直追,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之一,也是国家意志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