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摆在我眼前的这本手稿名为《虚实之线》,是对美国纪录电影导演埃罗尔·莫里斯的研究专著,题目来自作者赵谦采访时,莫里斯所说的一句话:你不知道那条分界线在哪里。这句话非常有趣,近几十年纪录片的变化,就是在对虚构和真实关系的不断思索中形成的。从这个角度去考量,本书选定了一个突出而典型的研究对象。
这是作者超过十年积累研究的成果。我至今清楚地记得,2011年,赵谦在美国访学期间,曾经给我写邮件说,他去拜访了埃罗尔·莫里斯,兴奋之情穿越邮件框内的白底黑字喷薄而出。后来他写博士论文,聚焦美国21世纪纪录片创作。直到三年前,他对我说想写一部研究莫里斯的专著,当时还并没有任何课题项目和出版支持,但他还是想给这项研究做一个总结。我支持这一决定,一方面出于赵谦的执着与热情他是一个内心有热量的人,对于自己钟情的领域有纯粹的热爱;另一方面,莫里斯是我们这个时代仍在创作的纪录片导演中特点最鲜明的一位。在众多导演中,有的人顺应时代,有的人改变时代,埃罗尔·莫里斯,就是让纪录片面貌为之一变的、无可置疑的当代大师,值得一部有足够分量的专著。
这无疑是一部扎实、厚重的导演研究专著。作者赵谦建立了一个坐标系,纵轴是纪录片发展史,莫里斯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等早期大师的作品中汲取养料,而反对离他更近的直接电影流派,对晚于他的纪录片创作多有启发;横轴是莫里斯自己的创作轨迹作为准备期的20世纪70年代、横空出世的80年代、风格深化演变的90年代,以及更多样化的21世纪;不仅这些,还有每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文化与艺术思潮、同时期的创作,都成为作者研究莫里斯的背景材料与对比素材。在这一纵一横的坐标系中,莫里斯的面貌变得清晰、立体。
有别于一般的导演研究,作者并没有用常规而稳妥的编年体按时序一部一部分析,而是采用拆解与延伸的研究法,将作品打散,按专题写作关键词的方式结构本书。从效果来看,这个方法更能凸显莫里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题表达。这需要理论勇气与结构能力。
赵谦非常欣赏钱钟书的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六经注我,诸种材料都进入自己的研究语境。本书虽是纪录片导演研究,但其内容远不止于纪录片,也涉及故事片,甚至哲学、文学、图像学、社会学等。这既是作者学术宽度的显示,也是主体意识的体现。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纪录片迎来了最剧烈的变化,自传体纪录片、自我反射式纪录片、口述历史纪录片等形式虽不发源于该时,但都在那个蓬勃的年代得以迅猛发展,叙事方式也更加剧情化。创作者不仅关注现实,也深刻地反思历史,同时让自身与历史、与社会关联起来;主观意图既然被认为无可避免,那就强烈地凸显出来,大声告诉观众。埃罗尔·莫里斯是那个时代崛起的一位革新旗手,一部《细细的蓝线》让法庭纪录片成为重要类型,影响延续至今,而片中对搬演手法大张旗鼓地运用更是蔓延开来,浸润到多种影片创作之中,几乎成为当今流媒体平台罪案纪录片的标配。
但莫里斯导演从不故步自封。同时期崛起的一些伟大人物的名字有些已经留在那个时代,但他一直在与时偕行。20世纪90年代,为了让更多被采访者站到舞台中间,他独创了恐怖采访机,这种做法如今也能在很多影片里看到。进入21世纪,他的政客系列成为人们了解美国社会和一些重要国际事件的某种途径。他剖析人和事件的方式也给观众带来了启发他始终关注最特别的人格,以及人物背后的社会和历史。透过他的镜头,观看者得以领略更丰富的人生。从最初的胶片拍摄、影院放映,到磁带拍摄、电视播放,再到今天的数字拍摄、流媒体传播,莫里斯始终走在媒介前沿。
莫里斯创造了一种让所有导演都羡慕的电影生活:几乎每部纪录片都是自己想拍的,有的能赚钱,有的不能。但他总能以高质量的拍摄投入下一部创作,而不必苦于为稻粱谋。他是一位绝顶聪明的导演,既能倾心投入自己热爱的纪录片,又为几十个世界顶级品牌拍广告,高额收入纵容他自由自在地创作。这是一种美好的状态,艺术在财务自由的前提下得以无拘束地发挥。作者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并浓墨重彩地分析了他那与纪录片相互促进的广告创作。
这本书里呈现的莫里斯,是真实的、鲜活而生动的人。有他的成长经历、求学与思考;有他的爱与恨、欢乐与悲伤。在作者笔下,莫里斯的成功,有时代与社会的原因,有朋友和良好教育背景的支持,但更主要的,源自他自身决绝、顽强和极端的性格。对莫里斯本人的这种判断,有助于鼓舞更多的年轻创作者去执拗地追逐自己的电影理想。
赵谦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导演,这部著作也可看作一位年轻导演向一位资深导演的致敬,一位导演与另一位导演的对话。因此,这部学术著作对于电影专业的读者当然值得一阅,而对于普通读者也是友好的,文笔晓畅,趣味横生。对于公众来说,埃罗尔·莫里斯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知名度远不及好莱坞明星导演。然而,对于一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一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一位用纪录片改判一桩历史错案的传奇导演,或许你也想了解一下,他是谁,他做过什么。那么,不妨翻开这本书,看看这个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莫里斯怎样闯进电影世界,又怎样改变世界纪录片的发展轨迹。
写到这里,我眼前又浮现出 2015 年在波士顿拜访莫里斯先生的情景。当时,他正忙于纪录片《苦艾草》的后期剪辑,周末的工作室空空如也,只有他和一位技术员在机房剪片。他向我展示了电影片段,又签名送了我两部新出版的著作,并约定在合适的时机访问北京。那次访问也是赵谦替我约定的。
如今,赵谦关于莫里斯研究的著作即将出版,我也期待早日与莫里斯先生相会于北京。
张同道
2023年10月26日
赵谦,北京电影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纪录片导演。主要研究领域为纪录片理论、创作与传播,电影文化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一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
曾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三十余篇,已出版专著《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入选中国学术精品文库一艺术学卷。
执导纪录电影《太和武当》《劳动号子》,电视纪录片《北极,北极!》《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建设者》《电影眼看中国》等。负责剪辑的短片《我的911》入选9·11十周年纽约纪念影展,并被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收藏。
导论 莫里斯影片的渊源与时代 / 001
第一节 你们看这个人! / 001
第二节 为什么要反对直接电影 / 015
一、影响深远的直接电影 / 016
二、莫里斯和同时代导演:挑战直接电影 / 022
第三节 莫里斯怎么用纪录片讲历史 / 028
第四节 为什么技术主义是莫里斯的鲜明标签 / 034
第五节 政治视角在莫里斯电影中如何体现 / 037
第六节 边界、拆解、延伸:关于本书写作的一点说明 / 044
上编 彻底被打乱
第一章 多样化的航线 / 049
《细细的蓝线》、20世纪80年代和法律纪录片
第一节 划时代的作品:《细细的蓝线》 / 049
第二节 拍摄监狱与思考死刑 / 062
第三节 《细细的蓝线》和同时代法律纪录片 / 071
一、《谁杀了陈果仁?》 / 073
二、《二手纯真》 / 077
结语 / 082
第二章 精神失常者编年史/ 086
莫里斯的人物
第一节 《弗农,佛罗里达》与小城畸人 / 089
第二节 《死亡先生》与极端怪咖卢希特 / 098
第三节 《小报》与自恋狂 / 106
第四节 《第一人称》中的心灵群像 / 114
结语 / 119
第三章 你怎么能让人说出这些话的? / 122
莫里斯式的采访与恐怖采访机的诞生
第一节 纪录片中的采访 / 125
第二节 第一人称叙述体的兴盛 / 130
第三节 莫里斯式调查采访 / 133
第四节 埃罗尔·莫里斯式的第一人称 / 147
第五节 恐怖采访机 / 154
第六节 采访的编织与无线索叙事 / 165
结语 / 179
第四章 烟灰缸之战 / 180
科学哲学与真相
第一节 历史观 / 181
第二节 烟灰缸之战库恩或克里普克 / 185
第三节 爱丽丝 / 194
第四节 真相 / 199
第五节 《时间简史》中的科学与人 / 205
结语 / 210
第五章 500吨重的苍蝇 / 212
画面、音乐与《又快又贱又失控》
第一节 莫里斯作品的影像 / 215
第二节 莫里斯作品的音乐 / 221
第三节 片例分析:《又快又贱又失控》 / 229
一、画面和声音 / 230
二、剪辑和叙事 / 233
三、段落分析 / 237
四、影片主题 / 251
第六章 商业、虚构和真实的交叉点 / 256
作为广告人的莫里斯
第一节 院线票房和电视收视 / 256
第二节 另类广告人莫里斯 / 263
一、个体视角和鲜活创意 / 266
二、生活观念和日常美学 / 269
三、视觉上的仪式感 / 272
结语 / 276
下编 政治关注
第七章 所信即所见吗? / 281
莫里斯的图像学
第一节 热望与深究 / 286
第二节 揭露与隐匿 / 293
一、照片的整理与细读 / 295
二、争议 / 298
三、莫里斯的深层指涉 / 303
第三节 艾尔莎·多夫曼与莫里斯的B面 / 307
结语 / 314
第八章 楼梯上掉落的头骨 / 317
搬演的政治性、《标准流程》及其他
第一节 恶之花:《标准流程》的技术与政治 / 321
第二节 对历史真相的思辨与重构 / 334
第三节 搬演在当代艺术中的扩展 / 338
结语 / 343
第九章 世间迷雾 / 345
莫里斯的政治影片
第一节 迷雾笼罩的政客 / 350
一、《战争迷雾》:出类拔萃之人 / 353
二、《未知的已知》:语言迷雾/ 357
三、《美国佛法》:美国政客的法则 / 366
第二节 迷药、病毒与意见系列 / 373
一、《冷冻恶魔》:病毒竞赛 / 373
二、《我的迷幻爱情故事》与纯真富家女 / 376
三、作为政见表达手段的拼贴 / 380
四、意见系列 / 383
第三节 战争与创伤:莫里斯与同时代其他导演 / 386
结语 / 392
第十章 从《细细的蓝线》到《苦艾草》/ 393
莫里斯与流媒体时代美国真实罪案纪录片
第一节 三层叙事:口述、再现与象征 / 394
第二节 华丽的视觉呈现:拼贴、分屏与多视角 / 398
第三节 流媒体时代的真实罪案纪录片 / 403
第四节 《苦艾草》之后:《误之荒野》 / 406
结语 / 412
尾声 / 415
附录1 你不知道那条分界线在哪里 / 423
对埃罗尔·莫里斯的采访
附录2 埃罗尔·莫里斯作品目录 / 435
参考文献 / 444
后记与致谢 /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