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饼病微生物组与激素代谢组联合分析》系统阐述茶饼病的感病过程、生化变化、防治措施与生物信息学技术。以茶树染病叶片为材料,通过测定内转录间隔区(ITS)以明确真菌种群多样性,开展微生物组、植物激素代谢组及其联合分析,旨在探究茶树与茶饼病之间相互作用机制,进而明确防治策略。此外,该书从相关数据和图表的含义、组成等方面,对微生物组、激素代谢组以及联合分析的报告进行解读,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理解生物信息技术研究结果、评估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挖掘在初步分析中被忽视的潜在信息。
《茶饼病微生物组与激素代谢组联合分析》可作为茶学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茶树病虫害防治研究的支撑材料和多组学研究结果分析的辅助资料。
贵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战略部署,着力推进贵州省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然而,茶饼病是制约贵州地区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包括作为中国历史十大名茶的都匀毛尖,其茶叶原料也深受此病影响。 目前贵州茶叶产量居全国之首,还为其他品牌的茶叶供应原料,这得益于贵州优良的气候条件和绿色无污染的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对茶树病虫害只能采用生态防治的措施。 因此,首先必须了解茶饼病的危害情况、形成原理及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机制。
茶饼病又称为疱状叶枯病、叶肿病,主要为害茶树嫩叶、新梢,常见于低温、多雾、高湿、阴雨的茶区。 它由一种专性寄生真菌外担子引起,通过气载担孢子传播,即便处于病害阈值水平(35% )之下,也可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茶树茶饼病的感病过程、变化、茶饼病防治等研究进展;与开展茶饼病研究相关的基因组学、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测序、代谢组学、植物激素分析及相关组学的联合分析等生物信息技术的介绍;茶树感染茶饼病过程中的微生物组(通过 ITS 测定真菌多种多样性)分析报告的解读,包括真菌物种注释、丰度展示、样本比较和功能预测等;茶树感染茶饼病过程中的植物激素代谢报告的解读;茶树感染茶饼病过程中的微生物组与植物激素代谢的联合分析等报告的解读。
本书将都匀毛尖的主产区中受茶饼病危害的茶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感病期、不同茶树品种、不同保护剂等的鉴定,探明茶饼病发病过程、茶树抗病品种和适宜的杀菌药剂;通过对茶饼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病原菌的基因序列分析、茶叶感病后的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解析当地茶饼病的主要菌株和茶叶感病后的响应机制。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为了与国际研究接轨,涉及较多英文的分析方法和文献资料。 为使读者清晰地了解英文分析方法,特提供英文示例以供读者拓展阅读(英文示例展示在二维码中)。 经上述调查研究后,本书对都匀毛尖主产区的茶饼病有较系统的介绍,对提升贵州地区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书获得以?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1960605、32160727)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项目(黔科合支撑〔2019〕 2377 号、黔科合基础-ZK〔2022〕 一般5488、黔科合基础-ZK〔 2021〕 一般 167、黔科合 LH 字〔 2014〕 7428、黔科合基础〔2019〕1298 号) ;贵州省教育厅项目(黔农育专字〔 2017〕 016 号、黔教合 KY 字〔2017〕336、黔教高发〔2015〕 337 号、黔教合人才团队字〔2015〕 68、黔学位合字ZDXK〔2016〕23 号、黔教合 KY 字〔2016〕 020、黔教合 KY 字〔2020〕 193、黔教合KY 字〔2022〕089、黔教合 KY 字〔2020〕071、黔教合 KY 字〔2020〕 070、黔教合人才团队字〔 2014〕 45 号、黔教合 KY 字〔 2014〕 227 号、黔教合 KY 字〔 2015〕 477号) ;贵州省原卫生厅项目(GZWKJ2012-2-017);黔南州科学技术局项目(黔南科合〔2018〕14 号、黔南科合学科建设农字〔2018〕6 号、黔南科合〔2018〕13 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2017XJG0811、2020QNSYRC08、QNSY2018BS019、QNSY2018PT001、QNSYZW1802、 QNYSKYTD2018011、 QNSYK201605、 2019XJG0303、 2018XJG0520、QNYSKYTD2018006、 QNYSXXK2018005、 QNSY2020XK09、 QNYSKYTD2018004、QNSY2018001、QNSY2018PT005) 。 此外,特别感谢武汉迈维代谢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灵峰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贵州碧竖科技(集团) 有限公司对本书中样品采集、检测分析等给予的大力支持。
第1章 茶树茶饼病概述
第1节 茶树茶饼病的感病过程
第二节 茶树感染茶饼病后的生物化学变化
第三节 茶树茶饼病的防治
第二章 茶树茶饼病生物信息学技术
第1节 基因组学技术
第二节 代谢组学技术
第三节 组学联合分析
第三章 茶饼病内转录间隔区分析
第1节 物种注释
第二节 样本复杂度分析
第三节 多样本比较分析
第四节 统计检验
第五节 关联分析与模型预测
第六节 功能预测
第四章 茶饼病植物激素代谢组分析
第1节 数据评估
第二节 差异代谢物筛选和统计
第三节 差异代谢物 KEGG 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第五章 茶饼病内转录间隔区与植物激素代谢组联合分析
第1节 主成分分析
第二节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Pearson 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典型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