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共分7章,系统介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03文字处理软件、Excel 2003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 2003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和多媒体技术基础等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适合作为高职本科各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强化基础实践与应用的教学指导书以及计算机爱好者的自学操作参考书。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的发展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如图1-1所示)。它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10000只电容和7000个电阻,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50千瓦,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减法运算,价值40万美元。它的设计目的是为美国陆军弹道实验室解决弹道特性的计算问题,虽然它无法同现今的计算机相比,但在当时它却可将计算一条发射弹道的时间缩短到30秒以内,使工程设计人员从繁重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在当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开创了计算机的新时代。
1.1.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每隔数年,计算机在软、硬件方面就会有一次重大的突破,至今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历了以下四代。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5年)。
从1946~1955年,陆续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计算机,其用途已从军事进入到为公众服务方面。它们都属于第一代计算机,其特征为:使用电子管为逻辑元件;内存储器开始时使用水银延迟线或静电存储器,后来采用磁芯;外存储器有纸带、卡片、磁带等;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程序设计语言采用二进制码表示的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第一代计算机体积都较庞大、造价很高、速度低,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第二代计算机(1955~1964年)。
1955年,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问世。从1958年开始,以IBM 公司的7000系列为代表的全晶体管计算机成为第二代计算机的主流产品。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为:全部使用晶体管,用磁芯做主存储器,用磁盘或磁带做外存储器,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几十万次。程序设计语言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大发展,如ALGOL60、FORTRAN、COBOL等都相继投入使用。程序的编制方便了,通用性也增强了,因而计算机的应用也扩展到事务管理及工业控制等方面。
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0年)。
1964年,美国IBM 公司公布了采用集成电路制造的System/360系列计算机,同时开发了该系列机使用的OS/360操作系统,它使系列机内的低档机向高档机升级时,原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可继续使用,使360系列机本身成为第三代计算机的主流产品。第三代计算机的特征是,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替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