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百名进士墨迹小品选粹》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举取士客观上是公平的,有利于封建王朝选拔需要的行政人才和进行思想政治统治。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随着近代新思想、新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消亡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
对清代的进士,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可以知其名、知其事;但要见到他们中很多人的书法墨迹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次我们拣选了清代百位进士的书法墨迹小品真迹,辑集出版,可使进士书法爱好者和科举制度研究者见到很多不常见的清代进士墨迹。从中看到他们为官之余的案头之作和书札往来,更多了解他们的文化修养、思想情趣和社会交往等。本书中绝大部分书札小品和题跋墨迹均是第一次出版面世,实属不易。
《清代百名进士墨迹小品选粹》该书是从诸多进士小品书法真迹中选出汇编成册,包括有清一代实行科举制度的九朝,中有状元、榜眼、探花。作品形式有扇面、书札、题跋、诗词等。作品内容涵盖清代史料、文人诗作、时人轶事、人文情怀等内容,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中不少内容可为历史作一旁证。该书的出版可使进士书法爱好者和科举制度研究者见到清代进士们为官之余的案头之作和书札往来,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文化修养、思想情趣和社会交往等。该书绝大部分书札小品和题跋墨迹均为首次面世,尤为珍贵。该书的出版有较高的欣赏和临摹价值。
《清代百名进士墨迹小品选粹》如一座宝山,放眼其中,处处可珍。
学而优则仕,在科举制度时代,进士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代表了当时文人文化的正统。中国的历史传统,文人文化与民间文化并不相互隔绝,反而中国社会各阶层群体,共享着文人文化。往大处说,如尚方正、求含蓄这类儒家价值观念,成为主要的民族审美取向;往小处说,如梅兰竹菊这类寓意君子品格的题材,成为民间常见的装饰图像。清代进士墨迹,去今未远,其文化取向,颇可镜鉴,即使是片笺半楮,里面也包含着极有价值的文化信息。
《清代百名进士墨迹小品选粹》有一个特点,所收皆为小品,书札居多,还有扇面及少数题跋。尽管今天书画作品的尺寸决定其价格高低,但尺寸却无法决定艺术水准的高下。中国传统艺术强调『写心』,即在技法之外,表达内心的真情,这是安排布置所无法达到的。大多数尺幅大的书画作品,刻意求美,反而拘谨束缚,缺乏真情。苏轼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这些进士墨迹尺寸虽小,因为放松随意,显露真性情,随心却不逾矩,的是艺术佳构。这本书的出版,或许略可矫正时下艺术品鉴重形式轻内容的风气。
这些进士墨迹,是珍贵的文献,荟萃名流,其中不少内容可为历史作一旁证。潘祖荫是收藏家,他给琉璃厂店主写的便笺,可见其收藏趣味;田我霖及其两个子侄都是进士 《清代百名进士墨迹小品选粹》如一座宝山,放眼其中,处处可珍。
学而优则仕,在科举制度时代,进士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代表了当时文人文化的正统。中国的历史传统,文人文化与民间文化并不相互隔绝,反而中国社会各阶层群体,共享着文人文化。往大处说,如尚方正、求含蓄这类儒家价值观念,成为主要的民族审美取向;往小处说,如梅兰竹菊这类寓意君子品格的题材,成为民间常见的装饰图像。清代进士墨迹,去今未远,其文化取向,颇可镜鉴,即使是片笺半楮,里面也包含着极有价值的文化信息。
《清代百名进士墨迹小品选粹》有一个特点,所收皆为小品,书札居多,还有扇面及少数题跋。尽管今天书画作品的尺寸决定其价格高低,但尺寸却无法决定艺术水准的高下。中国传统艺术强调『写心』,即在技法之外,表达内心的真情,这是安排布置所无法达到的。大多数尺幅大的书画作品,刻意求美,反而拘谨束缚,缺乏真情。苏轼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这些进士墨迹尺寸虽小,因为放松随意,显露真性情,随心却不逾矩,的是艺术佳构。这本书的出版,或许略可矫正时下艺术品鉴重形式轻内容的风气。
这些进士墨迹,是珍贵的文献,荟萃名流,其中不少内容可为历史作一旁证。潘祖荫是收藏家,他给琉璃厂店主写的便笺,可见其收藏趣味;田我霖及其两个子侄都是进士,是开封著名的『一门三进士』家族,书札所述却是生活琐事。赵曾重出于四代翰林之家,为赵朴初先生的伯祖,他的书信内容,涉及当时官场弹劾倾轧,读之惊心。
这些进士墨迹,是传统文学的典范,其书写内容,广涉诗词、艺事评论等,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最有代表性的,是同光年间进士曹炜、熊茂林、李溱、郭庆新、郑声锵、何式珍等人,他们同为一张抚琴肖像画题诗,或用典故,或述情景,深厚的文学功底跃然纸上。
这些进士墨迹,是人物风度的写照。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墨迹还是情感才华的载体,睹字思人。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等知名历史人物赫然在列,可以通过其墨迹想见其当初事迹,或许还可以从细微处探知到历史的消息。
这些进士墨迹,更是高妙的艺术品。清代士人应举,凡能考中进士者,必能写一手漂亮的小楷,书法基础非今日时风可比,一旦随手自运,各自性情取法,见诸纸端。如袁枚、樊增祥、梁鼎芬诸人,皆一时文坛巨擘,书札诗稿,文采风流;王文治、郭尚先、曾熙几位,可名列近代书史,尺素寸笺,匠心独具。
中国的文化艺术,讲究『意会』,要自己慢慢品味。入宝山莫空回,面对清代百名进士墨迹,或史实、或辞章、或背景、或书法,乃至笔墨考据、花笺情趣,如何欣赏采撷,读者但有会心,自能获益。
王钧又名王培真,男,汉族,1942年10月生于北京。1978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1982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干部,北京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曾编篡和参与编辑出版了《四山摩崖刻经》、《新编龙门五十品》、《金石家书法集》、《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国书画家大辞典》、《晋唐名帖》、《古玩辨伪图说》等百余种。
清代百名进士墨迹小品选粹—— 写在前面
入得宝山 处处可珍(代序)
徐元文 行书扇面
张 照 行书心经册页
陈 本 行草扇面
袁 枚 小楷团扇面
金 甡 行楷扇面
王文治 行书扇面
钱 棨 行书扇面
英 和 行书手札
赵文楷 行书扇面
何凌汉 行书扇面
郭尚先 行书扇面
林则徐 楷书扇面
祁寯藻 行书扇面 清代百名进士墨迹小品选粹—— 写在前面
入得宝山 处处可珍(代序)
徐元文 行书扇面
张 照 行书心经册页
陈 本 行草扇面
袁 枚 小楷团扇面
金 甡 行楷扇面
王文治 行书扇面
钱 棨 行书扇面
英 和 行书手札
赵文楷 行书扇面
何凌汉 行书扇面
郭尚先 行书扇面
林则徐 楷书扇面
祁寯藻 行书扇面
赵 光 行书手札
熊守谦 楷书手札
谭廷襄 行书手札
英 瑞 行书手札
德 成 行书手札
李本仁 行书题跋
蔡振武 行书题跋
何桂珍 行书手札
匡 源 行书扇面
贺寿慈 行书手札
卢定勲 楷书手札
刘齐衔 楷书手札
方濬颐 行楷题跋
宋 晋 行书手札
金鹤清 行书手札
毛昶熙 行楷扇面
李鸿章 行书扇面
袁保恒 楷书手札
吕耀斗 行书手札
潘祖荫 行书手札
裴季勲 行书手札
瑞 联 楷书手札
何 枢 楷书手札
陈桂芬 楷书手札
郑 菼 行书手札
鍾骏声 隶书题跋
徐 郙 行书扇面
张之洞 行书手札
曹 炜 楷书题诗
汪鸣銮 行书手札
张英麟 楷书手札
刘恩溥 行书手札
熊茂林 楷书题诗
李 溱 楷书题诗
田我霖 行书手札
王文锦 行书手札
张曾敭 楷书手札
郭庆新 楷书题诗
郑声锵 楷书题诗
何式珍 楷书题诗
陆润庠 行楷扇面
檀 玑 行书手札
罗锦文 行书手札
胡燏棻 行书手札
戴鸿慈 楷书手札
陈琇莹 行书手札
王步瀛 行书手札
程 夔 行楷团扇面
周 龄 行楷手札
樊增祥 楷书册页
孔祥霖 楷书手札
翁斌孙 行书手札
徐士佳 楷书手札
崔永安 楷书扇面
梁鼎芬 行书手札
于式枚 行书手札
伍兆鳌 行书手札
裴维侒 行书手札
何乃瑩 行书手札
赵曾重 行书手札
马存樸 楷书手札
陈 冕 楷书扇面
管廷献 楷书手札
赵汝翰 行书手札
宋伯鲁 行楷手札
瑞 洵 行书手札
陈恒庆 行书手札
朱益藩 行书手札
李经畬 行书手札
黄昌年 行书手札
夏孙桐 行书题跋
尚其亨 行书手札
关冕钧 行书手札
姚舒密 楷书手札
赵炳麟 行楷手札
潘龄皋 行书手札
万本端 楷书手札
胡嗣瑗 楷书题跋
王大钧 行楷题跋
章 钰 行书题跋
郭则澐 行楷手札
邵 章 隶书题名
陈云诰 行书题跋
蓝文锦 楷书手札
曾 熙 行书手札
袁永廉 楷书手札
金 梁 行书手札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