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系统地介绍了大气污染的产生、扩散及管理控制方面的思想、理论和技术,重点论述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原理、装置及设计计算,并强调管理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作用,同时引入了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方面的基础内容。书中还简要介绍了当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注意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全书力求做到系统全面、层次分明。每章节均给出了内容提要,有利于读者学习领会。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主要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供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1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 进一步强调对同学工程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和创新的训练 3 通过技术发展沿革的介绍,解析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进步的动力和途径 4 理论结合实际,重点突出案例解析 5 浓墨重彩讲述当前社会热点PM2.5的解析与控制
羌宁,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85年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1985~1988年北京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从事辐射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1999在德国威斯巴登应用科技大学合作进行VOCs气体的冷凝和催化燃烧实验。
现为同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空气污染控制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气体VOCS净化及回收技术,恶臭气体控制技术,NOX气体净化技术,具有重要影响的气体污染源的有组织、无组织排放因子研究等。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固定化生物净化挥发性气态有机污染物机理研究”; 上海水务局项目“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生物脱臭工艺技术及 羌宁,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85年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1985~1988年北京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从事辐射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1999在德国威斯巴登应用科技大学合作进行VOCs气体的冷凝和催化燃烧实验。
现为同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空气污染控制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气体VOCS净化及回收技术,恶臭气体控制技术,NOX气体净化技术,具有重要影响的气体污染源的有组织、无组织排放因子研究等。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固定化生物净化挥发性气态有机污染物机理研究”; 上海水务局项目“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生物脱臭工艺技术及关键设备的开发研究”;上海环保局项目“上海大气十五规划研究之中小燃煤锅炉改造与污染控制实施方案研究”;上海环保局美国通用汽车联合项目“上海市大气中微小颗粒物(PM2.5)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上海苏州河综合整治建设有限公司项目“市政污水设施恶臭管理控制对策研究”;宝钢股份公司的“电厂锅炉燃料品质与配比对污染物排放影响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生物法净化含苯气体现场试验中试研究”等。目前正在进行电除尘入口均流技术研究,强化吸收净化憎水性挥发性有机物,上海吴淞工业区污染源调查等课题的研究。
近年来发表论文“气体生物滴滤池载体性能比较实验研究”、“生物滴滤池法净化甲苯废气研究”、“生物洗涤法治理含苯酚废气的研究”、“苯系混合气体生物滴滤器非稳态工况性能研究”等十多篇;出版论著教材《城市空气质量管理与控制》、《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两部;。获国家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
第1章 概述
1.1 大气及洁净大气的组成
1.2 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
1.2.1 大气污染
1.2.2 大气污染物
1.2.3 大气污染的衡量方式
1.3 大气污染源
1.4 大气污染类型和现状
1.4.1 大气污染的类型
1.4.2 国内外大气污染状况
1.5 大气污染的影响
1.5.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5.2 对植物的伤害
1.5.3 对器物和材料的伤害
1.5.4 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第1章 概述
1.1 大气及洁净大气的组成
1.2 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
1.2.1 大气污染
1.2.2 大气污染物
1.2.3 大气污染的衡量方式
1.3 大气污染源
1.4 大气污染类型和现状
1.4.1 大气污染的类型
1.4.2 国内外大气污染状况
1.5 大气污染的影响
1.5.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5.2 对植物的伤害
1.5.3 对器物和材料的伤害
1.5.4 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1.5.5 全球性和区域性影响
1.6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与归宿
1.7 大气污染的控制
习题
第2章 污染气象学原理与大气扩散
2.1 大气层及气象要素
2.1.1 大气层结构
2.1.2 气象要素
2.2 大气热力过程与竖向运动
2.2.1 低层大气的加热和冷却
2.2.2 气温的绝热变化
2.2.3 大气竖向温度分布与静力稳定度
2.2.4 逆温
2.2.5 大气稳定度与烟流扩散
2.3 大气的水平运动
2.3.1 水平方向的作用力
2.3.2 近地层风速轮廓线
2.4 局地气象特征
2.4.1 城市气象特征
2.4.2 山区气象特征
2.4.3 水陆交界处的影响
2.5 大气扩散模式
2.5.1 无限空间点源扩散模式
2.5.2 高架点源扩散模式
2.5.3 地面点源扩散模式
2.5.4 线源扩散模式
2.5.5 面源扩散模式
2.6 污染物浓度估算
2.6.1 烟流高度计算
2.6.2 扩散参数确定
习题
第3章 污染物动力学基础
3.1 颗粒的受力与运动
3.1.1 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阻力
3.1.2 抛射运动
3.1.3 重力沉降
3.1.4 惯性碰撞
3.1.5 离心力沉降
3.2 颗粒的扩散
3.2.1 布朗运动与扩散
3.2.2 紊流扩散
3.3 颗粒的凝并
3.3.1 布朗运动与凝并
3.3.2 凝并速率与影响因素
3.4 颗粒的电泳、热泳、光泳和扩散泳
3.4.1 电泳
3.4.2 热泳
3.4.3 光泳
3.4.4 扩散泳
3.5 颗粒的附着与反弹
3.5.1 颗粒的附着与去除
3.5.2 颗粒的反弹
3.6 分子扩散和反应
3.6.1 自由空间分子扩散
3.6.2 扩散-反应方程
3.7 多孔固体中的扩散
3.7.1 主体扩散
3.7.2 微孔扩散
3.7.3 表面扩散
3.8 污染物的相转变
3.8.1 相界面上的气液平衡
3.8.2 成核过程
3.8.3 蒸发过程
习题
第4章 污染源的控制
第5章 大气质量管理
第6章 颗粒污染物的净化
第7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第8章 主要大气污染物净化工艺
第9章 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运转
第10章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附录
参考文献
全效率描述了捕集设备对颗粒物的捕集效果。而分级效率反映了捕集设备所能去除的颗粒物的粒径大小状况,揭示了捕集设备本质的东西。
【例6.2】进行除尘器试验时,测出除尘器的全效率为90%,实验颗粒物与除尘器的粒径分布如下表所示。试计算该除尘器的分级效率。
粒径d( )
0~5 5~10 10~20 20~40 >40
实验颗粒物 (%)
10 25 32 24 9
灰斗中颗粒物 (%)
7.1 24 33 26 9.9
解:根据式(6.29)
可得
=0~5 =0.9× =64%
=5~10 =0.9× =86.4%
=10~20 =0.9× =92.8%
=20~40 =0.9× =97.4%
>40 =0.9× =99%
4)组合装置的效率 颗粒物捕集设备的组合方式有串联、并联。
①串联
两个颗粒物捕集设备串联(如图6.10),如果第一级的捕集效率为η1,进入的颗粒物量为m1,则被捕集的颗粒物量为m1η1;第二级的捕集效率为η2,进入的颗粒物量为m1-m2,则被捕集的量为(m1-m2)η2。所以,总捕集效率为
(6.33)
如果有n级捕集设备串联,则其总效率为
(6.34)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颗粒物经过第一级分离后,粒度分布有很大变化。所以,第二级分离效率η2应该是对第一级设备排出的颗粒物(即粒度分布发生变化后)的捕集效率。对于颗粒物粒径比较敏感的捕集设备(如离心分离器),即使前后二级设备型号和规格相同,后一级的全效率也会明显低于前一级的全效率。
图6.10 除尘器设备串联示意
②并联
从理论上说,型号规格相同的捕集装置并联,其效率不变。但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各并联分路的阻力不等,气量分配不均,则会导致整个系统效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