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具有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人文环境等多重功能,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本书聚焦我国现行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厘清现行城市绿地评价指标与绿地更新规划的实际需求及未来绿地更新趋势的关系,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和筛选,结合专家问询,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社会
本教材立足国家双碳目标战略背景,面向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学生,系统介绍了面向碳中和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全书由7章内容组成,其中前三章针对碳中和与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设计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和发展历程等进行总体概述,第四章系统介绍不同尺度绿色空间碳排和碳汇监测评估技术方法,第五章从街区、城区和市域三个尺度层级
本书围绕“从城市绿地到人类健康”这一主线,以公园绿地这一典型绿地类型为例,面向规划设计实践需求,系统梳理了城市绿地健康效益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多尺度下城市绿地健康效益级联框架,并构建了公园绿地对居民健康促进路径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空间定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验证和量化了公园绿地
本书以绿色理念回应复杂的城市更新场景,以系统性、协同性、时序性促进相关专业的交流与协作,纳入大量设计案例,前沿引领性与案例生动性并重,既可以作为传达绿色理念的理论书,又可以作为解答城市更新相关问题的工具书;既可以是本专业梳理、提炼技术措施策略的平台,又可以是了解相关专业最新进展的跳板;既可以向资深设计师传达更绿色、更系
本书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编者的实践课题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宜居城市、景观格局和景观风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徐州市中心城区的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调查及资料收集整理,对徐州市中心城区绿地的景观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从绿地的宜居性、绿地的空间格局和绿地的景观风貌三方面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城市绿地宜居、城市绿
本书基于服务可达性角度对城市公园绿地布局规划进行研究,梳理公园发展的历史脉络,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总结出影响公园绿地服务水平的因素,从公园绿地服务供给质量、服务可达性及居民满意度等三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方法,以徐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和扬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两个案例为实践对象,进行了公园绿地服务水平的评价研究,针对两个城市公
当前,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对村镇土地空间和自然资源需求的增长与村镇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村镇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村镇发展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协调着村镇和自然,并服务于人类,保障着村镇的健康发展,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村镇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目前我国村镇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方法相对滞后,
本书内容系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例,自2005年至2022年持续开展的微环境效益相关的持续性、系统性研究成果。研究通过阐释城市绿地区域微环境效应因子的时间、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分异特征与公园绿地山水格局、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特征的相关关系,从而为既有城市绿地的高效管理、运营,以及增量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及建
绿色基础设施(GI)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进入新世纪尤其十八大以来,城市GI建设的增量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产品价值的提升,对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围绕"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全书共10个章节,分为理论篇和实证篇。理论篇阐述了GI的理念、概念与内涵,
本书基于当前国家公园城市建设的现实需求,系统阐述了公园城市的基本内涵及绿地规划的内容,介绍了国内外公园城市的建设经验和实践探索。提出公园城市绿地规划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围绕公园城市建设进行了专项规划研究,包括公园、道路、居住区、广场、湿地的规划设计,也分析了城市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