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战以来,国家的发展道路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其规律和必备要素,如第一,具有建制性能力的国家;第二,易于流动的社会结构;第三,与当时的技术浪潮相适应的高质量经济活动,第四,具有修复和保障上述三者持续存在的制度体系。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结构,对于国家的交替兴衰起到了决定性的力量。对于一个成功的
本书吸取了全球史和社会学最新研究成果,率先以全球史和世界文明体系的视角,解析人类发展观包含的历史线索和社会常识,以期获得新时代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性共识。从全球史和世界文明体系的角度,来解析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的历史路径依赖,“现代化”在时间轴上的优劣变化,以及各种“文明”在世界体系意义上的互相依赖、相互冲突和融合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原副所长、荣誉学部委员陈启能学术研究的论文集结。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面较广。对当代国内外史学的发展全面且有重点地进行了深入的评述和研究,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录文章20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学研究的理论发展和改革进行阐释;第二部分收录15篇,对莫尔、康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发表学术期刊无法承载的长篇文章。本书是总第7辑,
本书基于对陶山山体洞穴及周边五个村落(栖幽寺村、涧北村、吕仙村、关王殿村、冯庄村)的文化遗迹进行调研考察,通过运用现场踏勘、实地走访、文献查阅与解读、深入访谈等方法,对山体及上述五个村的文化遗存遗迹、史志文献、乡土文献、乡贤名人、民间记忆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然后分为陶山自然景观、人文遗迹、民间传说、陶山名士、诗文刻
本书考察了关于历史和历史学性质的思想的深刻变化,以及自19世纪专业历史学出现以来作为其基础的基本原则的发展,描述了二战以后新的社会科学如何改变历史学,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历史学的巨大挑战,并得出结论:当代的历史学正从经典的、宏观的形式走向微观史、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本书是新版,增加了题为“21世纪初的回顾”
"本书以清初史家群体为对象,以史学史结合社会史、文化史,探讨巨变时代的史权博弈、史家对史学和文化秩序的追求,思考史家与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依据史家的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本书将清初史家群体分为遗民史家、仕清史家和贰臣史家三种基本类型,探讨了他们在兴亡、忠义、正统、君臣等明史书写主题上的异同,分析了遗民史家修史经世而续命、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标识性事件。本书主要将这场学术运动置于“中外交汇”的现代中国学术语境之中,追索西方汉学、目本"疑古"思潮、宋明文献辨伪学,清代乾嘉考据学、晚清今文经学、清末民初"新史学”以及民国“古史重建”派和民国唯物史观派等学术形态或学术流派与这场学术运动之间的学术因缘,从而多维度、全方
民国史学指从1912年元月至1949年10月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学。本书将民国时期史学纳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研究它的产生、兴盛、演化,以及学术演进机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而认识特点,探索规律,将这个独立断代的史学史体系化、完整化;以史学流派、学术机制为切入点,从制度的层面和学术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考察史学的发展变化
数字史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方法进行历史学研究。作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它邀请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共同参与,为探索、理解和展现过去提供一种令人兴奋的新方式。 本书提供了对数字史学简明扼要的介绍。从讨论历史数字化研究的起源开始,作者探讨了历史如何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问题,随后介绍了数字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