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作者近20年的学术论文21篇,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哲学基础上论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质。第二部分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出发,指证马克思的整个学说以社会-历史的现实为主导定向。第三部分试图从马克思的现实立场出发,积极地面对并思考处于当代世界进程中的中国道路及其重大问题,包括中国社会的性质与变迁,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
本书是对该《提纲》以上内容的进一步阐发,以“如何观世界”为题,通过如何观客观世界金额现实世界、如何观宗教世界和观念世界、如何观人的本质、如何观社会及社会生活、如何证明人的思维的真理性以及如何从解释世界走向改变世界等五大部分,构成一个明晰的逻辑线索,即在认识世界、认识人、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依靠人的实践活动改变世界。本书力
本书立足于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特征,着力探索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域不仅指向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而且也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一方面,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来?
历史决定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容,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则蕴含了极为丰富而具体的历史决定论思想。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结合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具体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阐释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以及由此决定的五种社会形态演进规律及其方法论意蕴;阐释了内在于商
全书紧紧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一主题,以马克思对本体论的重建为基本线索、通过马、恩思想的进一步比较,在新的认识基础上阐释了作者视域内的马克思哲学之真谛,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及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意义,作出了新的阐发,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领会和解读马克思哲学,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借镜。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的剖析,为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途径的优化提供现实参考依据;从深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与原则、丰富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内容和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保障机制等三个维度出发
杨俊一,上海政法学院教授。虽然“实践唯物主义”的旗帜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无实质区别,只是提供了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不同方法,但是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者”的论断,更加激发了国内学者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理论诉求的想象。实践优先的观点、实践与人主体活动的边界;实践与人交往能力的形成;实践与人自由和
本书是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修改而成,立足于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所要求的文化复兴大背景,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在一些重大基本问题上进行了具体的、学理层面的比较,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对儒学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作者将儒学划分为天人之辨、知行之辨、仇和之辨、义利之辨和凡圣之辨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并对应
本书收录了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孟伟的学术文章约40余篇,涉及《“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及哲学范式的变革》《“感性世界”实践论诠释的认识论意义》《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与现象学运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理论形态》《实践哲学的理性之维》《从“感性世界”观念看马克思与费希特的理论关联》《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
《大众哲学》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浅显生动的事例,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法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范畴等问题,逐一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明。 《大众哲学》的写作方法推陈出新,开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