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是公共参与的重要形式,本书主要研究公共舆论在参与大气污染和绿色低碳治理中的博弈逻辑与协同路径。基于此,本书的第一章对舆论、风险社会、现代治理等理论进行了系统性梳理;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是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大气治理中的突发舆论进行案例分析,考察多元主体的网络博弈过程以及在博弈中凸显出的协同动员能力。以热点
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郑重承诺和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历史负责、顺应时代潮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展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本书首先对碳中和相关概念进行解读,阐述碳中和提出背景、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碳中和的难点,并分析了实现碳中和的四项关键要素。随后本书重点围绕两部分
本书主要是针对“多尺度大气污染防治情景费效模型及示范研究”项目“大气污染防治费用效益综合评估模型”研究成果如何进行使用进行归纳说明,重点介绍了模型的开发背景、模型各模块的具体使用操作步骤、不同环节输入参数的具体格式及要求、模型运行对环境的需要,最后通过具体的案例详细说明了模型的使用方法。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情景分析和路径综合评估是区域层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性科研工作。本书基于中国中长期排放综合评估模型(CAEP-CP),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系统模拟和研究了江西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海量情景和可能路径,综合评估了江西省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产业结构变化、重点领域、重点工程、投资与成本、关键技术、
本教材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让读者对实验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有一定了解。一部分是关于实验室安全尤其是大气采用等准备工作的介绍,以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第二部分为有关大气监测方面的内容,包括不同大气污染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监测
本书紧扣与高原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密切相关的大气细颗粒物,采取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的经典源解析、在线快速来源解析和模型模拟等多方法集合运用的技术路线,获取了高原地区大气细颗粒物组分的第一手数据,论述了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城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的对策,总结了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玉溪市、保山市和文山市等城市建成
本书主要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我国制定“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碳排放权初始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案,以及我国工业部门碳排放时空演变格局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能够加深读者对我国推进温室气体减排、建立碳交易市场等行动的认识;此外,还基于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开展了碳达峰影响因素分析及碳达峰的预测,并就浙江省
本书是团队长期以来在四溴双酚A(TBBPA)降解机理、毒性风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梳理了TBBPA的性质、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含量、生物毒性,以及降解研究现状、问题等;分别系统性地开展臭氧氧化技术和高铁酸盐氧化工艺对TBBPA的降解效能、降解机理和生物毒性控制效果的研究,归纳总结了臭氧氧化技术和高铁酸盐氧化工艺去除污染
本书聚焦在“纵向-横向”双重府际关系的作用下,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与机制的表现特征,并以长三角为实证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长三角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特征、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表现特征,并对构建新时期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与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本书在框架上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第一,构建基于“纵
当前国内对碳排放权交易以及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研究已经较为充分,但是国内对碳排放权交易以及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边界与联系,双方的协同机制以及共同作用下对电力市场影响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本书从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和碳减排机制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变化趋势出发,结合我国双碳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碳市场交易现状,研究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