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论死与不死》更清晰和更成熟的总结,费尔巴哈在这本书里反驳了宗教天国说与轮回说,认为这是对生命价值的贬损,认为不应该屈服于宗教的“无限度的然而确实是幻想的生命”,驳斥了被幻想的、超自然主义的人格,肯定了现实的、活的人格,认为人应该选择“有限度的现实的生命”;同时还驳斥了宗教的“牺牲”观点,认为这是对人生命尊严的
斯特劳森是20世纪形而上学复兴的关键人物。在日常语言的背景下,斯特劳森以先验论证为手段,以联结主义为模型,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的整体方案。本书以“自然语言的逻辑图像”作为斯特劳森形而上学的题旨,在梳理斯特劳森的总体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对其形而上学思想的基本主题、理论基础、理论架构、后续发展及理论终局做出了汉语学界迄今
本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标志性成果之一。本书主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流派、代表人物、重要著作和基本观点等。主要包括: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理论究竟如何产生的及其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对卢卡奇的物化意识批判、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分析考察;对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选择了30篇能够大致反映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进程的论文或经典著作(节选),以开放的视角和批判性的思维,对这些选文作了简要介绍和点评,希望能为读者提高学术鉴别能力和学术素养、奠定研究基础提供帮助。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其“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大众文化理论,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却存在着种种怀疑、误解和理解上的分歧。本书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阿多诺、本雅明、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个案分析,并通过对生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历史语境的深入考察,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
为何明清易代之际殉国士大夫的人数居历朝之冠?为何殉国者和屈身新朝的遗民内心都有挥之不去的生死情结?生死抉择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复杂动机?本书聚焦明末士大夫在明清王朝更替之际所呈现的立场和心态,特别是殉国表现与生死观念,以及时人对殉国者的评价,生动再现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各种人生面向与复杂心理。全书以士大夫这一社会阶层为研究对
指称与存在:约翰·洛克讲座(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这是一本学术导读书,是对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重要著作《声音与现象》的解读。其原著早在1990年代末就引介到国内,并在学术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弗农·西丝奈的这本导读书,将带领读者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细读这个文本,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本巨著。
1900年,胡塞尔出版巨著《逻辑研究》,标志着“现象学”的创立;1913年,出版此《纯粹现象学通论》,标志着“现象学体系”第一次系统性的完整论述。在胡塞尔生前,此书又出版过1922年版、1928年版。学界公认1922年版更权威,后来编辑的《胡塞尔全集》也是采用1922年版,今即影印该版本。本书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
本书主要内容由五章组成,分别为“丧失的勇气”“找回勇气”“衰老与疾病”“死亡”和“生存的勇气”。在书中,作者不仅论述了某些容易挫伤我们的勇气的事情及勇气受挫后我们的典型表现,而且分析了极具参考意义的思维方法,展示了鼓励、建立自信、避开赏罚教育、恰当评价、调整期待、视他人为同伴等做法的重要性,论述了如何找回“生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