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中方秘书处,面向中方成员高校征集双方教育合作优秀案例,最终选编20个案例结集出版。这些案例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探索合作实践的第一手宝贵经验,既反映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的特色,也体现了教育国际交流共性规律,为高校进一步拓宽对外交流合作路径提供了来自一线视角的参考,
本书记录了近代在华外国人创办的马礼逊教育会的办学历程,包括其创办背景和章程、运作情况与社会影响、课程设置及图书馆建设、学生书信来往与终考范文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史料借鉴。
本书深入地研究古罗马家庭教育者(包括父母、教仆和家庭教师)和学校教师群体(包括初级教师、文法和演说术教师),提出“父亲即教师”不仅是古罗马家庭教育的实践模式,更是贯穿整个罗马时期的教育理念。培养希腊式演说家的目标亦被植根于这种“先人风尚”的文化土壤。而培养演说家的古罗马教师群体则是由很多活跃于贵族家庭和各级学校的希腊文
本书是2022年度教育政策研究报告,由“总论+若干个专题”组成的年度政策研究报告。专题报告,突出年度特色和重点,聚焦年度教育政策热点,进行深度剖析,梳理这类专题的政策脉络、现实状况、问题原因,提出政策优化策略。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大历史事件、大改革举措、重大政策变动、大创新成果、重大典型个案,探寻全国教育、湖北教育的发展
本书主要探讨了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对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并融合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本书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总理论基础,结合情感事件理论、组织成员身份理论及社会交换理论,以内部身份感知和组织认同为中介变量,以自我感知可雇佣性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并逐层深入地分析了不同自我感知可雇佣性情况下工
本书记叙了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二十年风雨历程,描绘的是二十年间每一届支教团成员的珍贵记忆,传承了一代代支教人扎根西部、奉献青春的精神。本书通过六个篇章的叙述,全面回顾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生动记录了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难忘的支教经历。
本书是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由在校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汇编而成,全书从“育人”、“行健”、“成长”、“回首”、“日记”、“后盾”六个部分全面记录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从1998年组建至今的风雨历程。书中汇编了清华支教团成员的支教感悟、实践体验、成长经历、随笔日记等。其中既有成员支教时的真情实感,又有返校多年后的追
在中国教育改革取得辉煌成就与明显进步的同时,公众对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担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对教育公平的期待也在与日俱增。政府购买教育服务,通过教育服务“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分离,拓展了教育服务供给范围,提升了教育服务供给效率,不仅为化解优质的和多元的教育服务供需矛盾开具了一剂“良方”,更为构建和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
本蓝皮书将职业教育置于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位置,直面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紧紧把握职业教育全方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周汉民主编简介的最新定位,充分反映上海如何将中央顶层设计落实为上海施工蓝图,围绕上海职教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同国家职教二十条的完美对接、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大力宣扬大职业教育
本丛书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破除“西方中心论”的教育史叙述范式,从全球史观和文明互鉴的视角考察人类教育的发展历程。在系统展现外国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与制度历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与教育的社会性关联及其作用机制,集中诠释了外国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