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分别在2016年和2018年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2016)》和《中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2017)》(以下简称《名录(2017)》),是目前我国非常齐全的深海海底地理实体名录,填补了我国在国际海域海底命名工作的空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名录(2017
本书是“阳光姐姐科普小书房”的延续产品。在这一册里,小读者们将跟随阳光姐姐以及“阳光家族”的成员们一起去探索神秘的海洋世界。浅海生物的乐园——大陆架,动物的洄游,深海中到底有什么,茂盛的海藻森林……更多有趣的知识在等着你,还犹豫什么呢,一起出发吧!
本书是一部关于我国大陆海岸线变迁分析与评价研究的专著,书中利用遥感监测为技术手段,侧重于全国范围大陆海岸线动态变迁过程的基础性研究,采取统一处理标准、统一提取标准和统一分类标准,重点分析与评价我国海岸线1990年以来的动态变化过程,以数值量化的形式表达各项基础特性的变迁,综合评价岸线资源脆弱性和利用潜力,预测未来海岸线
近几十年来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环流研究得到国家和海洋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成果对将这一领域的研究引向深入以及对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的渗透愈来愈显珍贵。《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环流》文集共分4卷,收录了袁耀初等为作者、发表时间自1980年至2019年预估的论文203篇。这些论文反映
《淤泥质海岸工程动力泥沙研究/海岸工程研究丛书》为作者多年从事海岸工程动力和泥沙运动研究成果的汇集,主要内容包括:淤泥质海岸工程条件下细颗粒黏性泥沙的沉降率及相应的相似率和模型沙的选择;海岛水域潮流特点、泥沙回淤特点及建设海洋工程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整治措施的原则和方法等;研究不同边界条件下(开敞或半封闭海域)黏性细
《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阐述了三亚娱支洲岛珊珊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分布。其中,造礁石珊珊13科40属90种,多孔腿2种:海参11种,海胆7种,海星5种,碎碟2种,海螺8种;珊珊礁鱼类33科52属75种。书末为所述大部分海洋生物配有彩色实拍照片,便于图文对照。《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
《同济博士论丛:长江入海沉积物中的铁循环过程与环境示踪意义》通过多种分析技术结合的方式,研究长江水系沉积物中Fe元素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以Fe元素作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标识物或环境替代性指标,从河流沉积物质源汇过程入手,研究其在流域风化剥蚀、河流搬运入海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及其对流域风化环境的响应。《同济博士论丛:
本书是一本综合的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测量技术、海底沉积物声波传播理论研究、地声模型研究的书籍。共分为两篇,第一篇为海底沉积物地声属性测量技术及应用,主要介绍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预测理论模型、海底沉积物取样样品测试技术、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原位测量技术、液压式海底沉积声学原位测量系统研制、地声反演技术以及地声属性测量技术应用及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技术经过实践检验,具有良好的应用。《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与实践:以河北省为例》提供的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08年年底提交河北省海洋局应用。2009年4月15日渤海遭受一次强温带风暴潮过程,沧州市海洋环境监测站根据风暴潮灾害风险图,启动相应的灾害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将预警通报给预计受影响地区的企
本书基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的最新调查资料,参考历史资料,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关键生物种类进行了汇总,并对其形态特征、生态功能和在岛礁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进行了描述和评价。本书共包含25个纲的310个物种,包括珊瑚、砗磲、钙化藻、鱼类、甲壳类、贝类等所有常见大型海洋生物。区别于常见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