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多学科的视野,围绕“生态-经济-可持续性”的主线,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及其与人类发展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第一篇绪论介绍自然资源学的学科范式。第二篇论述自然资源的性质、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自然资源极限之争与可持续性、自然资源稀缺的透视。第三篇论述自然资源生态原理,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过程、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人类作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结合理论教学,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热点问题转化为实验内容。全书分3篇7章,共计32个实验,旨在介绍典型二次资源如废弃钴镍材料、废弃稀有金属材料和电子废弃物循环再造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和分析测试方法,包括物理分选技术(破碎、筛分、分选等)、湿法冶金技术(金属浸出、沉淀、溶剂萃取、水溶液电解、
本书由区域概况和人口分布着手,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到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性分等;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限制性分类,再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适宜性分区-限制性分类-适应性分等-警示性分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国家和地区,定量揭示
本书针对新时期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地质调查如何更好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中心管理工作的需求,对2018年以来在海南岛地质工作实践,以海口江东新区为例围绕自然资源调查、禀赋分析与空间区划为主线,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地质文化村、国土空间规划等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领域,形成了一整套自然资源调查评价与区
本书建立了海西州城镇、农业、生态三个导向的评价体系,构建了以土地、水、生态、灾害、区域等要素为主体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的“短板效应”,科学划分城镇、农业、生态三类功能空间,引导城镇、产业、人口、经济等在空间的合理布局,促进空间均衡发展。
本书将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出发,反映世界科学前沿和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成就,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产业安全背景下,考虑我国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第二,本教材将从理论角度,对物质流分析框架进行深入揭示,从数学角度,阐述数据收集、误差分析、误差传递、不确定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处理方法,科学准确引领物质流分析方
本书根据四川省广安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灌溉水排灌能力等实际情况,提出评价指标、权重阈值、等级划分等适宜性评价方法,以不同用地类型主要生态功能的适宜性分级为主要评价内容,以科学量化和有机融合各评价要素为主要手段,查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限制因子与优势因子,进行自然资源开发适宜性分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必须大力促进经济社会
本报告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数据为基础,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国家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估体系,客观评估并定量测算了我国与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探讨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对区域的贡献和我国自然资源领域国民经济行业科技创新现状,开展了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带和沿海地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研究。
在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规划管理中,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许多相关政策和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使得自然资源规划过于理想化,缺乏相关的政策保障。因此,加强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并予以适当的管理方式,保护自然资源有效性及提升自然资源价值便显得十分必要。本书就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与其亟须完善的经济管理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说明,旨在为有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