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学”是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本教材在介绍了建筑外环境、室内热湿环境、空气质量环境、空气流动、声光环境的同时,还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分析介绍了人的健康舒适要求与室内、外环境质量的关系,为创造适宜的建筑室内环境与室外微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教材共九章,包括:绪论,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
本书共分为11章,以丽江古城及周边村镇的传统白族木构架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丽江白族建筑的院落空间、木构架、屋顶、土坯墙体以及内部装饰等方面的营造做法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以接近真实再现的方法对丽江白族传统木构架的营造做法和建造过程进行逻辑推导和验证;结合实际项目中对各方面营造做法的实践,对在实际营造过程中
本书是一本以“人居环境艺术”为视角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普及类书籍,分为两章。第一章共七个部分,介绍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晋派、苏派、徽派、闽派、川派和其他派系,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中国悠久以及丰富的古建资源。第二章共五个部分,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永恒智慧(道)、形制样式(形)、建筑功能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揭开中国古建筑的神秘面纱,带领大家领略其独特的魅力。全书分为三章,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第一章聚焦古建筑的细节构造,从屋顶、藻井、瓦件到脊兽、彩画,再到雀替、斗拱、墙壁、立柱、门窗、台基、铺地等,每一个构件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古建筑的语言。第二章则是对中国古建筑类型的全面解
1932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考察了全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开始了抢救式的考察古建筑之旅。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共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候,梁思成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利用鸭舌笔和墨线等简陋的制图工具绘制出当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的建筑图纸,构图之精准、细节之精细,图片之精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战争年代(19371946)的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研究。本书是梁思成先生在学社南迁后,于四川李庄写成的。1946年4月,梁思成在
本书为全国电力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全书分为七个学习情境,主要内容包括绿色建筑概述、绿色建筑内涵、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绿色建筑主要技术、绿色建筑评价、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绿色建筑案例。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典案例讲解,项目任务式编写方式,更适合读者学习和理解。本书配套
初祖庵又称达摩面壁庵,位于少林寺西北二里的小阜上,是少林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初祖庵大殿是庵内的主体建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厦两头造绿琉璃剪边灰瓦顶,出檐深远,檐下分置柱头、补间及转角铺作。大殿立16根石柱,且采用移柱造扩展佛台前空间,手法十分灵活。石柱表面浮雕卷草、飞禽、天王、盘龙等图案,极为精美。大殿梁架为
本书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编写而成。本书包括20讲,主要讲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及近代建筑,外国各历史阶段极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本书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内容精练,图文并茂,言
毡帐,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公元4世纪时由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并于唐时在黄河流域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本书力求在全面收集4—10世纪墓葬、石窟寺等考古材料及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品中与毡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毡帐的地域分布与时代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对毡帐的分类研究从而划分出毡帐的谱系:圆形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