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浙江经验,解析浙江现象,分为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及环境监测6章,从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大视野和发展大趋势的角度,勾勒出浙江省“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取得的绿色科技创新经验,堪称是实现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最新“浙江实践”总结。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项目5的部分研究成果总结。书中从陆源污染物入海的控制、海岸带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的综合防控、基于生态系统优化的海洋生物资源增效、近海健康与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估及沿海产业战略布局五个方面阐述了近海与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技术及装备研
本书共分为5章,第一章讨论的是基于集成学习的PM2.5污染智能预警系统。第二章讨论的是基于大气PM2.5暴露的城市绿色健康出行系统研究。第三章讨论的是基于物联网的老年人跌倒监护系统设计与研究。第四章讨论的是基于LBS的可视化智能环境健康系统的研究。第五章是对本书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展望。
本书以河南省为例,以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水文学为理论基础。寻求适应区域域情发展的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路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区域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进行分析,并分别从自然资源生态特征、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及驱动力、景观格局演变、生态安全评价与格局构建等角度进行研究,揭示中原地区典型省域的资源
生态博物馆是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的重要产物,作为一种“反传统”的博物馆新类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书译自彼特·戴维斯(PeterDavis)教授著的《生态博物馆:地方感》2011年英文版,是一本全面介绍生态博物馆缘起、理论与全球性实践的书籍。书中大量的实践案例对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汇集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22年发表在
本书总体上按照历史纵向的宏观政策分析-截点市民的环境意识行为的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事件数据数据分析邻僻案例分析环境舆情事件的话语分析-.应用对策分析框架逻辑展开论述。研究认为,从运动式、应激开拓式到背离式再到倒逼式治理转型基本上立体、动态地反映了绿色空间治理的阶段特征与变迁逻辑。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数量先升后降,依赖于民众
本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地区、国家,定量揭示了尼泊尔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特征,为促进尼泊尔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做出贡献。
本书从全国湖泊和典型湖泊两个尺度,聚焦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科学,深入剖析和科学诊断湖泊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修复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黄河流域蓝皮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是研究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重要科研成果,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持研创。本书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水沙调控防洪、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流域环境污染治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体制机制健全等角度进行了重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