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出"亚喀斯特景观"概念并与一般喀斯特景观区别开来,以贵州为例,探索其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地貌效应、水文水资源效应、土壤植被效应、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效应、资源效应)和功能,寻找其脆弱度划分的指标体系,探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重建道路和对策,为区域石漠化防治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2)依托遥感和
本书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阐述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机理和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地位,其中涉及微生物在污水、固体有机废弃物、废气处理中的应用;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有利作用与有害作用。
本书主要分为理论基础篇和实践案例篇两部分,分别重点介绍ESG和气候信息披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全方位、多角度介绍如何评价披露的ESG和气候信息,以及如何开展ESG投资;同时甄选企业和项目层面的ESG和气候信息披露典型案例,以及ESG相关投资实践的典型案例,以便相关方更好开展相关实操工作。
本书内容讲述:投资自己的未来一直是一个很好的财务举措。但是,如果你想确保与你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公司也在帮助改善我们所有人的现在和未来--以及这个星球,那该怎么办?可持续投资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希望相信,一家公司的环境(净零排放目标)、社会(应对Covid-19大流行)、公司治理(不会重蹈安然和世通的覆辙)的政策和行动正积
"本书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生物学》(第二版)基础上,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而成,主要探讨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理。全书分为四篇,共十二章。第一篇(第一至二章)为绪论,其中第一章介绍环境生物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发展动
"本书修订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系统阐述了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基本工作方法。全书共分九章,在概述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详细地论述了各种地质资源的赋存特征、供求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探讨了地
本书是研究海南岛生态环境地质的一本专著。本研究项目涉及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土壤、生态、农业、环境、地球化学及遥感等应用领域,是一项多学科、跨行业的综合性研究项目。项目系统研究海南岛生态环境地质状况及发展趋势,系统研究和总结我国热带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内容及技术方法,并利用该技术方法对海南
本书共8章,阐述了河湖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了河湖水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水生态治理的总体要求;详细介绍了河湖水文水资源、水环境质量、地貌形态、生物状况等水生态调查评价;阐述了生态流量保障技术,涉及生态水量优化配置、生态流量泄放和生态流量调度;详细阐述了地貌形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包括河道断面设计、生态型护岸设计、河湖水
本书通过实地调研、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梳理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水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需求,总结了国内外在跨区域水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方法体系和实践经验,并结合京津冀地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形势要求,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京津冀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总体思路、原
本书总结了近年来重庆市气象部门针对雾、霾、酸雨、空气污染等环境气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6章,首先介绍了重庆地理气候特征,然后介绍了重庆雾、霾和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适合本地的霾天气判别标准,重点分析了重庆全市和中心城区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局地大气边界层气象条件、降水等气象因素对空气污染的影响,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