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日本土葬风俗消亡史,一部专注于埋葬习俗保留的土葬村落调查记录。本书因为挖掘和记录了宝贵的日本民间土葬资源而被日本媒体人誉为“世纪奇书”。 本书主要调查地点是在奈良盆地东侧的山区和京都府邻近的南山城村,该地算是日本最后的土葬村。这本书揭示了近年来丧葬的发生,并记录了日本传统的丧葬文化。关于土葬村30多年的调查
燕飨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涉及周天子招待国君、诸侯招待贵族、贵族之间等不同层级。历代礼学史上对于飨礼聚讼千年,未有定论。该书利用甲骨、金文等出土材料,结合相关传世礼典文献,以先秦至东汉时期[即一般所言“早期中国”(EarlyChina)所述时段]燕飨礼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祭礼与飨礼的关系、飨“尸”的过程,以及古礼中“宾道
《冶城话旧》系卢前1937年在上海暨南大学任教期间,为张恨水先生所编的《南京人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前后约一百则,其内容均为卢前亲历、亲闻的南京掌故、轶闻。1944年,重庆的《万象周刊》将这些小文汇集,由卢前加写了若干,出了单行本。文章短小简洁,可读性强;不是以往文献之已有,又为报纸读者所乐见;所述内容,虽多为轶闻掌故,
本书为“甘肃文史集萃”第一辑之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乞巧风俗的历史探源来分析乞巧节的形成和历代习俗变迁的原因,并对西和礼县一带乞巧风俗的历史、乞巧节的准备阶段、主要内容及西和县的历史文化等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对民俗音乐与乞巧歌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从调式、曲词、音域、音阶、音调等入手,探讨了乞巧歌的音乐形态及
祭祀在商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岁祭是其中重要的祭祀之一。岁祭是对祖先神之先公、先王、先妣、高祖、父、母,兄、子及异族神、自然神的一种常祀。采用董作宾的五期分法结合陈梦家的卜人分组法对收集到的2394例岁祭卜辞进行分期、分类研究,发现:各期岁祭有着严谨的制度,体现在岁祭对象、用牲规格等方面;而其文例与特定的岁祭制度相
本书分为十二课,围绕十二个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展开,即姓氏、生肖、诞生、寿辰、婚嫁、丧葬、节日、节气、祭祖、服饰、民间信仰、民间智慧。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将中华传统的精髓特点、礼节禁忌等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地表述出来,主要人物是和读者年龄相仿的同龄人,代入感强,可以使读者更好地身临其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书中“民俗小讲堂”
传统礼制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共识的经学理念与行为规范。在历史演化改造过程中,汇为中华斯文传统,清晰展现在历朝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伦理、风俗、建筑、艺术、文学、戏剧之中。 历史上的事情,古人的生活,多数情况下并非今人凭借当代理念与场景就能深入体会的。因此,反思梳理古代礼制礼仪规范之际,极有必要先弄清运作实情,再针砭取
大团圆的结局、大团圆的意向、大团圆的人生理想,是中国文化的情结……正因为圆满的月亮,与人间情感生活有了这样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的诗人才会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在一年的时序中,中秋节所在的是秋季中期,天气不冷不热,白昼与夜晚均等,农忙秋收已过,是时候好好享受生活,迎接即将到来的漫长冬季,并为来
《中国人的礼仪》从中国人的礼仪观念入手,阐述中国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规范,探讨礼仪在中国文化中的根基与地位,每一种礼仪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除了介绍各种有趣的传统礼仪外,本书关注现代社会的礼仪应用,还探讨了中国传统礼仪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与相通之处,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礼仪融合与创新。通
本书是作者主持省级一流课程《民俗田野调查》近10年课堂教学的成果。教材内容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民俗及民俗学”部分,主要介绍民俗及民俗学基本理论知识,具体包含:①民俗概述;②民俗分类;③荆楚民俗。第二篇“田野调查”部分,主要介绍田野调查理论与实践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三篇“行前演练”部分,主要介绍正式进行田野调查前应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