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五章:第一章中国古代舞蹈艺术,涉及先秦乐舞、汉唐乐舞、宋元乐舞和明清乐舞,介绍了每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乐舞种类及内容、乐舞机构、乐舞人、乐舞思想等;第二章中国近现代舞蹈艺术,概括性地梳理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舞蹈发展的具体表现,如学堂歌舞、新舞蹈艺术、边疆舞蹈、红色歌舞、延安新秧歌等几种代表性的舞蹈形式;第三
全书内容以舞蹈学基本理论核心知识为主要内容,涵盖了舞蹈专业理论学习及研究方法,特别针对舞蹈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等需要掌握的舞蹈史论及研究方法进行总结。从“关键词知识点构建”、“问题式发散学习”、“思维导图关联记忆”等灵活实用的学习视角着手,针对舞蹈历史和理论等基本知识点的多维梳理,在扎实有趣、灵活多样的知识体系建构上能动的
为了探讨中国古代戏剧从上古祭祀歌舞逐渐演进到"歌舞演故事"的戏剧形态的根源,前辈先贤从"戏"的文字训诂考证中寻求答案,然而"戏"只是中国古代戏剧早期形态之一,其演化只能代表中国古代戏剧早期形态演进方向。汉代乐舞则是中国古代戏剧从乐舞向"歌舞演故事"的戏剧形态演进
身体是一种文化,舞蹈身体更是升华的文化。中国当代舞蹈不仅承载着中国舞蹈文化的传承,也有着世界语境下的对话诉求。在这两方面,当代舞蹈在链接传统与未来,本土与他者的过程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转化与创新。尤其是在国际语境下的交流中,各舞种的内涵和外延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何解读中国当代舞蹈,如何突破固有观念下的理解,这对自身发展
本书共分为八章,内容包括中国传统色彩与构图、视觉原理和色彩使用、编舞中的要素与构图、中国民族舞蹈的色彩与构图、中国古典舞的色彩与构图、芭蕾舞和现代舞的色彩与构图、其他地区的舞蹈色彩与构图。
1963年是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时刻,就在这一年前后,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出现了以先锋派表演为中心的大量艺术现象,而正是这些现象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源头或者基础。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聚居在一起,多层次的跨界文化成为60年代末反主流文化的雏形,埋下了70年代艺术运动的种子,引发了80年代以降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在本书
本书着眼于新时代下红色文化精神传承与舞蹈创作实践,从红色资源的多重价值导向、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新时代中红色文化传承过程的重要意义、新时代的红色舞蹈创作的理念等角度维度切入,剖析了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品牌传播策略与传承路径;探讨了舞蹈的民族化训练体系与创作策略、舞蹈多元化创作与艺术处理实
本书是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的课程录。这门课讲的是舞蹈欣赏,但不同的是其中多了些品评的味道。它比看舞蹈高一个层次。这门课分五讲:第一讲是一个总的思路,讲舞蹈鉴赏的范畴与路径;第二讲是古典舞的鉴赏,以古典舞的性质和审美原则为先,分别来看外国古典舞和中国古典舞;第三讲是民间舞鉴赏,实际上是职业民间舞作品形态的鉴赏,包括外国民间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书中运用艺术、历史、考古、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楚地乐舞文化的发展态势及特点,探讨了楚地乐舞文化的发展导向及流变原因,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楚地乐舞文化史脉络。 书中以纵横两条线索结构全篇:一是以时间为纲,整体研究了自上古至现当代不同社会背景下楚地乐舞的
本书按照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脉络,在以文物资料为据的“考古学”基础上,以“舞蹈学”的视角,通过贯穿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末近七千年历史的四百余张具代表性的新颖文物图片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文字,对中国古代各时期政治、文化及与舞蹈艺术本体特征有关的文物形象资料,进行一次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考述与展示。强调从宗教、仪式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