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易学美学构建了许多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核心话语。《周易》作为万经之首,亦是研究易学观念的重要典籍。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笔者讨论了易学观念中“两仪”概念的原初意涵及其核心要义,经论证得出“两仪”概念的核心为“生生”,表现在美学思想上为“生生之美”;其次,笔者讨论了《周易》的时空观念及其美学意蕴。第二章,首先,笔者
本书围绕“墨家之谓教”这一核心问题,从墨家的宗教思想、墨家涉及的宗教伦理辩难、墨家的宗教形态以及墨家与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四方面探究墨家的“宗教性”。本书首先分析了《墨子》书中的《法仪》篇,作爲墨家判断言论、事理之效能、效用的“三表法”,以及“天志”“明鬼”“非命”三论,深入探究墨家思想的宗教维度。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宗教的
历观春秋时代人物,孔子的人生行迹与社会阅历最为丰富、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生活样态与人格特征最为鲜活。本书借助《左传》《诗经》《史记》等史料,将孔子其人与其思想放回到鲁襄公至哀公年间晋、吴两国柤地会盟与黄池会盟之间的春秋诸侯邦际关系、内政外交的大变局下,通过对《论语》中孔子言行的时空考证和场景还原,充分展现孔子生
孔子学说首创于公元前6世纪,随后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探究了儒学传统的主要哲学观念,展示了它们在两千六百年来,对国内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深远影响。全书聚焦于孔子的两个最关键的哲学主题:如何成就君子,如何求得善治,借此展示了儒家思想在后世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是如何实践的。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在当今
本书属于中国古籍整理与普及类著作。《论语》是最重要的中国典籍之一,历代整理注释者不计其数,本书的特色在于校注者将其兼而有之的历史学、文献学、儒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深厚学术素养贯注到全书的校勘、注释解说及现代文翻译中。本书校勘参照了包括宋淳佑本《论语集注》、宋闽刊本《论语》、正平本、汉石经本等在内的十多个有重要文献学意义的版
这是对经典传统文化《论语》的深度解读之书。本书行文体例以《论语》通行版本篇、章为序,按原文、解读两个板块行文。《论语》成书已有两千余年,言语简约而内涵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典不易读懂。本书作者结合自己独特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度解读《论语》这一经典,期望与读者朋友一起在新时代背景下品味传统文化精髓,学习古人
《王闿运全集》全面收录王氏现存著述,先后列入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岳麓书院朱汉民教授担纲,带领专家团队,历时八年,点校整理,成书38册,1240万字。《王闿运全集》是岳麓书社继曾国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四大全集之后,又一湖湘名人
春秋战国时代是古代中国从宗法封建迈向法治帝制的转型期,韩非则是集法家思想大成的思想家。汉代虽“独崇儒术,罢黜百家”,但“汉袭秦制”,两千多年来中国所实行的也是法家的法治帝制和私田制,而不是儒家所主张的宗法封建制和井田制。在儒家思想的掩盖下,除了误解外,法家和韩非思想真实的一面鲜为人知。本书集中探讨了韩非思想的发生及至“
美学的现代性是找到并解决现代中国美学建构核心问题的一把钥匙,书稿以现代中国美学的建构为潜在目标,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这一问题阈内,对现代新儒家美学的现代性策略、方案、方法进行全面解读。书稿以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整体性地探讨了美学现代性的西方缘起与内涵演绎、中国美学的现代发生及其现代性问题、现代新儒家美学
上古道术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书首先批判性地反省了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疑古过勇”缺失,然后借助新出土资料,重新审读传世文献,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分析并重现了中国上古道术思想的产生及其演变历史,最后得出结论:至少在上古时代,道术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反映了中华文明